胸痛患者急诊预检分诊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2

胸痛患者急诊预检分诊的研究进展

陈丽丽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116 

摘要: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主诉之一,其病因涵盖了从轻微不适到生命威胁性疾病的广泛范围。对于急诊科医生而言,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对胸痛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尤为重要。在临床实践中,尽早确定胸痛的病因,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住院和急诊复诊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重要疾病认识的深入,胸痛患者的管理策略正在不断演变。从传统的心电图(ECG)和心肌标志物检测,到近年来的高敏感性心肌标志物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显像(CCTA),新的诊断工具为急诊预检分诊提供了更多选择。然而,如何在这些技术手段中找到平衡点,以优化胸痛患者的处理流程,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将综述关于胸痛患者急诊预检分诊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胸痛;急诊;预检分诊

胸痛作为急诊科常见的主诉之一,具有广泛的病因谱系,从轻微的肌肉酸痛到严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主动脉夹层,涵盖了多种临床情况。每年全球数百万患者因胸痛而就诊,而这一症状的复杂性要求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迅速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尽管胸痛的主要病因可能相对清晰,但不同病因的临床表现却可能高度相似,这增加了预检分诊的复杂性和急诊管理的挑战性[1]。在临床实践中,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胸痛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胸痛可以是许多严重疾病的表现,如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而正确的预检分诊策略不仅可以加快治疗进程,还能避免不必要的住院和增加的医疗费用。因此,深入了解胸痛的临床特征、潜在病因及其在急诊情境中的处理,对于提高急诊科医生的诊断能力和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1胸痛的病因与分类

1.1主要病因概述

胸痛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涵盖了多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在急诊科的实际工作中,了解胸痛的主要病因是确保准确和及时诊断的关键。心血管疾病是引起胸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包括但不限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如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心包炎和心肌炎等。急性冠脉综合征通常由冠状动脉的血流受阻引起,其临床特征包括剧烈的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肺部疾病也是导致胸痛的常见原因,如肺栓塞、肺炎、胸膜炎和气胸等。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情况,常伴随急性呼吸困难和胸痛,特别是在活动或深呼吸时加重。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炎、溃疡病和胆囊炎等,也可以表现为胸痛。这些疾病的胸痛常常由胃酸反流引起,与饮食摄入或体位改变有关。神经肌肉病变如肋间神经痛、肌肉劳损或损伤等,也可以导致局部胸痛或不适感。这类疾病的胸痛通常是局限性的,可以通过运动或特定体位的改变来加重或缓解。其他导致胸痛的病因还包括心理因素(如焦虑、惊恐障碍)、外伤、药物反应(如药物性心肌病)、感染性疾病等。因此,在面对胸痛患者时,医务人员需要全面考虑可能的病因,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来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排除诊断[2]

1.2分类和临床表现

胸痛可根据其病因和临床特征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胸痛可能伴随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处理策略。按病因分类:心源性胸痛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包炎等。肺源性胸痛如肺栓塞、肺炎、气胸等。消化系统相关胸痛如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炎等。神经肌肉性胸痛如肋间神经痛、肌肉损伤等。其他胸痛如焦虑性胸痛、药物性胸痛等。按临床表现分类:急性剧痛如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烈胸痛。持续性隐痛如稳定性心绞痛或非特异性胸痛。呼吸相关性胸痛如肺部感染或气胸引起的胸痛在呼吸时加重。运动相关性胸痛如运动后胸痛可能提示肌肉或骨骼系统疾病。不同类型的胸痛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表现,因此在评估和处理胸痛患者时,医务人员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应的辅助检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分类有助于确定可能的病因,并为后续治疗策略提供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预后[3]

2急诊预检分诊策略的演变

2.1传统方法

传统的急诊预检分诊策略主要依赖于心电图(ECG)和心肌标志物检测,这两者是评估胸痛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键工具。

心电图是评估心肌缺血的常用方法,能够快速识别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等ACS亚型。STEMI表现为持续性ST段抬高,而NSTEMI则可能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或ST段平坦。ECG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快速确认心肌缺血,还可以区分胸痛可能的其他原因,如心律失常或心肌炎等。

此外,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roponin)、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等,在胸痛患者中的测量,可以帮助确认心肌损伤的存在及其程度。这些标志物在心肌细胞损伤后迅速释放入血,因此对于早期诊断和急诊预检分诊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方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实施。ECG和心肌标志物能够快速提供关键信息,帮助医生做出迅速的初步诊断和治疗决策。然而,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完全排除ACS以外的其他病因,特别是对于非典型症状或早期阶段的心肌缺血

[4]

2.2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技术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为胸痛患者的评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高敏感性心肌标志物的出现显著提高了心肌损伤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相比传统标志物,高敏感性肌钙蛋白和其他标志物能够更早地检测到心肌损伤的迹象,甚至在急性事件发生前数小时就能显示阳性结果。这使得医生可以更早地确认心肌损伤,加速治疗决策的制定。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显像(CCTA)则是一种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冠状动脉解剖图像。通过CCTA,医生可以直接评估冠脉是否存在狭窄、斑块或栓塞等异常,对于排除或确认冠脉相关性胸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低风险胸痛患者,CCTA可以帮助减少不必要的住院和进一步的冠脉介入检查[5]

2.3不同策略的比较和优缺点分析

传统方法和新技术在急诊预检分诊中各有其优缺点,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来选择合适的策略。传统方法的优势在于简便、成本低廉且广泛适用,适合于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筛查和初步诊断。然而,其局限性在于对非典型症状和早期心肌缺血的检测能力有限,可能导致一些患者被错过或延误治疗。相比之下,新技术如高敏感性心肌标志物和CCTA提供了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和早期性,尤其对于低到中风险的胸痛患者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们能够帮助医生更早地识别出患者的具体病因,有助于精准治疗的开展,减少不必要的住院和进一步的检查。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高成本、设备和技术操作的要求,以及对患者和医生的时间成本。此外,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孕妇、肾功能不全患者或过敏史患者,使用新技术时需要更加慎重考虑[6]

3总结

胸痛急诊预检分诊策略从传统到现代技术的转变,显著提升了诊断准确性和患者管理效率。未来应深入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和分子生物标志物,以个性化和精确化胸痛诊断,进一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和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徐银凤,郑晓含.急诊非创伤胸痛患者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08):190-194.

[2]郑丽英,张珍.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05):97-101.

[3]冯雪妍.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J].婚育与健康,2024,30(01):37-39.

[4]刘冠宏.优化后的预检分诊流程在急诊胸痛中心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39(01):117-119.

[5]张国虹,格桑英曲,闫圣涛,等.危重症评分在中国急诊预检分诊应用中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11):1474-1477.

[6]朱读伟,姜梅英,胡少华,等.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型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报,2023,30(09):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