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检测中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2

  浅谈建筑工程检测中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

黄艳球 

身份证号:44088219920916448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进展,对建筑行业工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虽然都严格依照施工规范和标准进行作业,并且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显著性的成就,但在工程质量监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施工最为基础的原材料,其质量、配比以及施工技术都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因此,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之策,希望为建筑工程领域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切实促进建筑工程品质和效益的提升,推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

在众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检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且最为高效。因此相关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混凝土检测技术的应用模式,提升对混凝土检测技术掌握能力,发现当前混凝土检测技术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强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检测技术的手段,提升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进而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和迅猛发展。

(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强度检测的重要性分析

1、推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创新

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合理化应用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是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之举,是推动建筑工行业高效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创新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核心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进步,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既能促进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改革与升级,也能够提升检测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强化建筑工程的质量建设标准,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进程。

2、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主要施工原材料,对工程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尤其是混凝土材料的品质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提升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有利于改进和增强混凝土品质,为强化建筑工程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并为建筑工程施工后续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因此,在建筑工程作业中,相关人员必须全面加强对混凝土强度检测,结合实际建筑施工场地情况,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潜在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提升施工效率,确保能够按时按质交付工程。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分类

1、回弹法

回弹法是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基本操作方法,其具体原理为利用回弹检测仪判断混凝土强度,并运用仪器检测数据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正关系比对,若发现回弹数值较大,则可确定该混凝土也有着较强的抗压强度。如通过对比结果分析出该混凝土抗压强度较低,则需要进行重新塑造混凝土的结构性。建筑工程中一些重要节点区域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工程节点具体情况分析利用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必要时进行重复性检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关键节点区域,如墙、梁、柱等施工区域,需要将每个施工区域节点看作单独的施工结构,一般情况下,会采取设计5个以上架构面检测区以及16个以上检测点,进而进行针对性检测。在操作过程中,相关检测人员一定要明确禁忌操作的随机性,要最大化确保检测数据的精准性和代表性。由于回弹法操作简单,且检测精度高,核心技术要领便于理解,以及检测成本费用相对较低,后期维护施工作业便捷,因此,其在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中一直备受推崇,在建筑行业混凝土强度检测中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广泛化的应用。

2、超声法

超声法的基本操作原理是采用超声仪作为信号接收设备,通过获取设计参数,设置混凝土检测试验区域,通过监测超声波脉冲具体情况,包含时间、速度、振幅等,进而有效确定混凝土性质,保证良好的孔隙率和强度。利用超声法可以有效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进度,不会为项目工程带来其他风险和损失,既保证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性,又能够增强混凝土结构的稳固性和完整性,是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中颇受欢迎且无损的检测技术手段。此外,超声法还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频繁地操作,进而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检测数值波动性较大,很容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并且与回弹法相比其检测设备成本费用较高,后期维护及修复也较为麻烦,因此,选择应用何种检测方法还需要建筑企业结合建筑施工项目综合考虑再决定,以达到最大化节约生产成本,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3、钻芯法

在利用钻芯法技术时,需要事先划分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混凝土检测区域块,以便相关检测人员根据其具体特点进行钻芯取样的操作。在实际的取样工作中,检测人员应全面掌握和了解施工设计图纸,明确预埋管线和主构件部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避开这些构造点位,尤其在进行钻芯作业时,一定要把握好进钻的速率,保护芯样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对于获取的芯样,要及时做好数据记录和收集编码的工作,将芯样按照不同级别进行合理摆放和划分,避免出现芯样摆放混杂无序的现象,有效防止芯样被损坏,进而确保混凝土检测数值的精准性,保证工作进度和效率。此外,在进行钻芯取样工作中,还应时刻注意和观察相关施工细节,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应补救修复方案,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4、综合法

通过对回弹法、超声法以及钻芯法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三种检测技术其实各有利弊。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对于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的应用,促进其不断优化和完善,可以结合具体施工情况,采取综合的手段进行混凝土强度技术检测,最大化发挥检测技术成效。比如,可以将超声法和回弹法进行有机融合,根据超声声速和混凝土弹性,创建相应的线性关系,在相同的检测区域内,开展综合性的技术应用,通过检测数据的相互推算,进而判断实际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同时,采取综合性检测方法可以切实发挥各类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的优势,有效补足技术短板,提升检测精准度,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性。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强度检测存在的问题

1、检测数据结果缺乏代表性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其建筑施工范围广,检测区域较大。因此,在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时,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位置,且在取样检测过程中,要尽量绕开一些特殊位置,如钢筋和混凝土裂缝之处等,最大程度上确保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准确性,切实提升检测效果。如果简单地对工程施工进行大范围的检测,就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检测意义和价值。

2、检测人员操作不规范

由于一些检测人员对检测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在细节操作上往往缺乏严谨性,不能合理规范性进行操作,导致检测结果不准,延误检测工期,对项目检测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在利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为确保检测结果的代表性,需要将检测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去掉。但由于工作的疏忽,很多检测人员会忽视这一细节,进而导致得出混凝土强度数据结论与实际不符,无法为项目施工提供相应数据参考意义。此外,在进行超声检测中,若检测人员没有根据施工现场来调整仪器参数,则会直接造成检测数据存在错误,进而误影响后续施工工作。这十分不利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手段的强化和提升,也不利于推动整个项目工程质量的提升。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改进策略

1、改革和创新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

提升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效果,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检测技术模式,强化检测人员技术操作规范性。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科学分析各类检测技术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利用优势互补的方法,最大化发挥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作用,并将其应用到建筑工程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在进行具体操作前要全面掌握混凝土品质,包含原材料质量、检测设施以及相关检测技术等,通过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提升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2、增强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效果的质量,因此,需要全面加强全体成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项目检测工作开展前,做好相关质量安全教育和宣传推广工作,定期开展系列的专业课程培训和学习,增强检测人员对于混凝土检测的认识,提升检测操作流程规范性的重视程度。并通过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为检测人员提供实际操作演练平台,促进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严格规范其操作流程,加强检测工作监督与管理。

3、强化混凝土质量检测监管

为切实增强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检测工作成效,必须高度重视监管工作。根据实际状况,不断完善混凝土检测体系的目的,以混凝土构件质量为标准,采取层层把关方式,严控混凝土质量检测监管工作。明确检测人员的检测点和检测范围,并做好预算管理,选取质量较高、性能较好的原材料进行作业,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检测技术监管力度,制定相关细则,推进混凝土质量检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数据准确性。

【结语】在建筑工程中,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对于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的应用。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做好充足的事前检测准备工作,科学选择合理的检测技术,综合性利用检测技术手段,最大化发挥检测技术成效。严格执行各项检测操作流程,切实提高检测数据的代表性和精准性,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健康、平稳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万林.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混凝土检测技术[J].中华建设,2021,5(06):128-129.

[2]杨兆鹏,马森虹,董世娟.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混凝土检测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7):135-136.

[3]张效玲.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技术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11(06):67-69.

[4]陈志龙.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混凝土检测技术解析[J].四川水泥,2020,15(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