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对用电工程系统影响与适应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对用电工程系统影响与适应策略分析

白新捷

142430197601311213

摘要:本文探讨了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对用电工程系统的影响及相应的适应策略。研究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并网导致的电能质量波动、系统稳定性降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策略。通过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智能配电网建设、需求侧响应和能源存储系统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为提高用电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用电工程系统; 电能质量; 系统稳定性; 适应策略

引言:

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传统用电工程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深入研究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用电系统的影响机理,并制定相应的适应策略,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和提高用电系统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用电工程系统的影响分析

1.1 电能质量问题

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导致电网中出现电压波动、频率偏差和谐波污染等电能质量问题。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输出功率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波动,造成电压起伏和闪变。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还可能引起系统频率波动,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谐波,降低了电能质量。这些问题对敏感负荷和精密设备的运行构成威胁,增加了电气设备的损耗,降低了用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为保证用电质量,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电压波动、控制频率偏差并降低谐波含量。

1.2 系统稳定性挑战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发电机组的惯性响应能力减弱,系统频率调节能力下降,增加了大扰动下的频率失稳风险。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足,在故障情况下易发生大面积脱网,威胁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此外,可再生能源的地理分布不均衡性加剧了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变化,增加了局部过载和电压越限的可能性。这些稳定性问题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增加了保护和控制的难度。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优化控制策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友好性。

2. 用电工程系统的技术适应措施

2.1 先进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适应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设备如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可以快速调节无功功率,有效抑制电压波动。电力电子化同步发电机(VSG)技术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为系统提供虚拟惯量和阻尼,增强系统稳定性。此外,先进的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如虚拟同步机控制和栅格形成控制,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电网支撑能力。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用电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改善了电能质量,增强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2.2 智能配电网建设与升级

智能配电网的建设是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重要措施。通过部署先进测量基础设施(AMI)和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智能配电开关和线路调压器的应用,提高了电压调节的灵活性和精确性。配电网拓扑重构技术可以优化网络结构,平衡负荷分布,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此外,智能配电管理系统(DMS)的引入,实现了配电网的智能化调度和优化运行。这些智能化升级措施显著提升了配电网的自愈能力和灵活性,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3. 用电需求侧管理与响应策略

3.1 需求侧响应机制的构建

需求侧响应机制是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完善的价格信号机制和激励政策,引导用户主动参与电力需求管理。时间电价和实时电价等动态定价方案可以鼓励用户调整用电行为,削峰填谷,提高系统灵活性。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用户负荷的智能化调控。负荷聚合商作为新型市场主体,可以整合分散的用户资源,提供大规模的需求响应服务。同时,建立灵活的电力交易机制,允许用户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为系统提供调频调压支持。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需求侧响应体系,增强了用电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3.2 用户侧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

用户侧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合理配置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率。通过对光伏、风电、热泵、燃料电池等多种能源形式的优化组合,构建灵活高效的综合能源系统。微电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用户可以实现局部能源平衡和自我调节。能源管理系统(EMS)的引入,实现了分布式能源的协调优化调度,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冷热电三联供等多能互补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此外,虚拟电厂技术可以整合分散的分布式资源,提供集中化的调度和控制服务。这些优化配置策略显著提高了用户侧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减轻了大电网的调节压力。

4. 能源存储系统在用电工程中的应用

4.1 储能技术选择与系统设计

储能系统是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技术。根据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选择适当的储能技术至关重要。电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适用于快速响应和短时调节,而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则适合大容量、长时间尺度的能量转移。飞轮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在提供瞬时功率和改善电能质量方面具有优势。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需要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负荷需求模式和经济性因素。系统设计还需要关注储能单元的模块化配置、功率变换系统的选型以及热管理和安全防护措施。合理的储能技术选择和系统设计可以显著提高用电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4.2 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

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是发挥其最大效用的关键。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储能调度策略可以实现对系统运行的前瞻性优化。多时间尺度的分层控制架构能够协调处理不同周期的功率波动。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可以提高系统对复杂运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电网侧,储能系统可以参与AGC调频和电压支撑,提高系统的调节能力。在用户侧,储能可以实现峰谷电价套利和需求响应,降低用电成本。此外,储能系统还可以与其他调节资源协调配合,如与可控负荷联合参与系统调频。这些协调控制策略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储能系统的多重价值,增强了用电系统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结语: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为用电工程系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管理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用电系统的不利影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用电工程系统将更好地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需求,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朱丹,张琦.考虑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微电网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24,40(03):172-175.

[2]但扬清,王蕾,郑伟民,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背景下电网承载能力鲁棒提升策略[J].中国电力,2023,56(09):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