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块尺度的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特征驱动与管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基于地块尺度的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特征驱动与管控

史仝乐

陕西地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摘要: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基于地块尺度的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特征驱动与管控,探讨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现状及类型、驱动因子、管控策略等问题。通过政策、技术、经济激励、社会参与等层面的分析,提出了有效的管控策略,旨在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地块尺度、特征驱动、管控策略

引言

永久基本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日益严重。为了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资源,有必要研究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特征驱动因素及相应的管控策略。

一、 永久基本农田非粮生产现状及类型

1、 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地块特征

(1)耕地质量

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地块的耕地质量普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等方面。由于非粮作物(如果树、乔木等)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和作物生长特性的差异,这些地块的耕地质量往往受到影响。同时,长期的非粮作物生产活动也可能导致土壤结构改变、肥力下降等问题。

(2)灌溉条件

非粮化地块的灌溉条件也普遍较差。这些地块可能缺乏完善的灌溉设施,或者灌溉保证率较低,难以满足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或干旱地区,灌溉条件的不足将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田面坡度

非粮化地块多集中在地势平坦的区域,田面坡度较小。田面坡度小于等于6°的地块占比较大,这有利于非粮作物的种植和管理。然而,在一些坡度较大的地区,非粮作物生产活动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1]

2、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空间集聚特征

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地块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集聚特征。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和区域气候条件的差异,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往往集中在某些地区;另一方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的发展也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考虑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的空间集聚特征。永久基本农田非粮生产地块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特征,形成了多个非粮化集中区。这些集中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等。同时,不同区域之间的非粮化比例也存在显著差异[2]

3、 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1)驱动因子分析

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经济因素是影响非粮化生产比例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的价格差异、土地流转成本等。社会因素如农民种植习惯、政策导向等也对非粮化生产比例产生一定影响。自然因素如耕地质量、灌溉条件等则是影响非粮化生产地块特征的关键因素。

(2)空间异质性分析

不同区域之间非粮化生产的驱动因子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这主要表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自然条件的差异上。例如,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民更倾向于种植非粮食作物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而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则可能受到资源限制而被迫进行非粮作物生产。此外,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导向也可能导致非粮化生产比例的空间差异。因此,在制定非粮化生产管控策略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异质性,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使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3]

、基于地块尺度的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的管控建议

1、政策层面

(1)完善农业政策,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调整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实施精准补贴,根据种植规模、产量和质量等因素,合理确定补贴标准,确保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强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降低农民因自然灾害等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促进规模化经营,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2)严格土地利用规划,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明确保护范围,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农业发展需要,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范围,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用途管制,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严禁非农建设和非法占用,确保农田的农业用途。强化执法监督,加大对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形成强大的执法威慑力。

2、技术层面

(1)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与质量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和种植技术,推广高效、环保、节水、节肥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科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培训农民技能,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利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监测非粮化现象

建立监测系统,利用遥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的监测系统,实现对农田利用状况的动态监测。精准识别非粮化地块,通过遥感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出非粮化地块的位置、范围和类型,为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定期发布农田利用变化监测报告,分析非粮化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原因,为政策制定和规划调整提供参考。

3、经济激励层面

设立粮食生产补贴,鼓励农民种植粮食。设立粮食生产专项补贴,对种植粮食的农民给予经济奖励。补贴标准与粮食产量、质量挂钩,激励农民提高生产效益。简化补贴申请流程,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加大非粮化地块的整治与恢复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非粮化地块的整治与恢复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整治项目,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对成功整治与恢复的地块给予政策优惠或奖励,激发各方积极性。

4、社会参与层面

提高农民对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粮食安全教育,普及粮食安全知识。

宣传粮食生产的国家战略意义,增强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办粮食生产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加强社区、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农田保护联合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科研机构支持的协同治理模式。定期组织农田保护经验交流会或研讨会,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农田保护新技术、新方法[4]

结语:

通过对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现状及类型、驱动因子分析,结合政策、技术、经济激励、社会参与等层面的管控策略,可以有效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对基于地块尺度的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特征驱动与管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管控建议,为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资源,遏制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曹宇,李国煜,王嘉怡,等. 耕地非粮化的系统认知与研究框架:从粮食安全到多维安全 [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 (03): 1-12.

[2]陈浮,刘俊娜,常媛媛,等. 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 [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 (09): 33-43.

[3]孔祥斌. 耕地“非粮化”问题、成因及对策 [J]. 中国土地, 2020, (11): 17-19.

[4]王梓卓. 耕地非粮化现状与驱动机制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