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陈锋泽

佛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保障。鉴于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路径展开详细探究,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提供积极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各种基础设施。合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是满足农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均等化,是促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举措。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是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

一、合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

(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需将更多财政预算分配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集中资源用于修建和改善农村公路、水利工程、供电网络和信息化设施。财政投入的增加不仅能直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政府还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根据各地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精准投放资金,避免资源浪费。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每一笔投资都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1]。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和项目进度,防止资金挪用和项目滞后现象。中央和地方政府需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确保财政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而中断。

(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提高其投资信心,出台相关政策,简化审批流程,降低投资门槛,提升投资便利度。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招标过程中,优先考虑有社会责任感和技术实力的企业,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政府还需鼓励多种形式的公私合作模式(PPP模式),发挥社会资本在技术、管理和运营方面的优势[2]。PPP模式不仅能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能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中,政府可与企业合作,由企业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营,政府负责监管和提供政策支持,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通过金融创新,拓宽社会资本的融资渠道,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共同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可通过发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二、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均等化

(一)优化资源配置

需要针对农村的具体需求,科学规划基础设施项目,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各项建设能够覆盖到所有需要的区域。政府应对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建立详细的基础数据,然后依据这些数据制定差异化的投资方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偏远和落后地区应优先修建和改善公路,打通物流瓶颈,促进农产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水利设施和电力设施也应根据各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进行个性化设计,确保每个村庄都能获得稳定的水源和电力供应[3]。在资金投入上,需要形成中央和地方多级政府的协同机制,确保资金的高效流转和合理分配。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则需充分利用这些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等手段,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资金来源,优化资源配置。

(二)提升服务质量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更需要相应的配套服务和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确保设施能够长久发挥作用。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专业的维护团队,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止出现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设施损坏和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农民在使用基础设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还要注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结合,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在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同步提升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平台,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三、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一)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涵盖基础设施项目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评价体系多集中于经济效益,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应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纳入评价范围,全面反映项目对农村发展的实际贡献。从项目的实际使用情况、农民满意度、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评价指标应具备可量化、可操作的特点,以便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准确衡量项目的绩效。根据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水利、电力等)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确保每一类项目的绩效评价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5]。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依托于数据分析,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各项指标进行精确测量和统计;定性评价则需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等方式,获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反馈。

(二)加强多方参与

绩效评价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共建、共评、共享的良好局面。建立开放透明的评价机制,鼓励村民、村干部、项目实施单位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参与,村民作为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其评价意见尤为重要;组织村民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他们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反映真实的民意;村干部和项目实施单位则能提供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情况,为评价工作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6]。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避免利益冲突,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还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将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结束语:

合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的关键。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准投入,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均等化,有助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可以有效监控项目实施过程,确保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效推进。

参考文献:

[1]黄禹,霍建军,刘杨,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3(4):30-32.[2]王金阳,陈琳,蹇梦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4(2):152-154.

[3]黄丹,张姗姗,付金香,等.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7):155-157.

[4]朱学坤,彭婷婷,朱铭,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提升新发展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12):154,164.

[5]孙晨曦,杜宏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率——以新疆南疆4地州为例[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23,40(4):506-513.

[6]王猛,黄子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范式变迁、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19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