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社区规划中的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公园社区规划中的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杨锦涛

320483199405125732

摘要:生活圈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概念,公园社区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活圈的构建与服务设施的布局,通过对生活圈理论与服务设施布局原则的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探讨公园社区规划中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表明合理的生活圈规划与服务设施配置能够显著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便利性,为公园社区规划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公园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策略

引言:

生活圈是以居住区为中心,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空间范围,在公园社区规划中,生活圈的构建与服务设施的布局直接影响社区的功能与居民的生活体验,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公园社区规划中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为公园社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公园社区生活圈构建的理论基础

1.1生活圈的内涵与要素

生活圈是以居民日常活动为中心,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空间范围,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体现了居民生活的多样性、便利性与可达性。生活圈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活圈以居住为核心,居住功能是生活圈的基础,居住区的规模、布局、质量直接影响生活圈的构建;生活圈涵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商业、休闲等,这些功能的合理配置是生活圈的关键;生活圈强调空间的紧凑性与混合性,各类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与紧凑布局,可以减少出行距离,提高生活便利性;生活圈注重人的需求与体验,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与偏好,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服务,生活圈的要素则主要包括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商业、休闲、交通等,这些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与组合,构成了生活圈的物质基础,生活圈还包括社会交往、文化活动、社区管理等非物质要素,这些要素对于营造和谐、活力的社区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生活圈是一个多功能、多要素的复合型空间,其内涵与要素的科学界定与合理配置,是构建宜居、可持续社区的基础。

1.2公园社区生活圈构建的原则

公园社区是一种以公园绿地为核心,融合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等多种功能的社区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构建公园社区生活圈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居民的生活需求与意愿,通过参与式设计、社区自治等方式促进居民的参与和共治;第二,功能混合,在生活圈内合理布局居住、商业、教育、医疗、休闲等各类功能实现职住平衡,提高生活便利性;第三,密度适宜,根据社区人口规模与用地条件,合理确定建筑密度与容积率,创造宜人的生活尺度与空间感;第四,公园优先,将公园绿地作为社区的核心资源,合理配置绿地系统,提供充足的游憩空间,营造田园风光;第五,慢行优先,在生活圈内营造安全、舒适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环境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第六,智慧管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社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第七,弹性适应,在生活圈的规划设计中预留发展空间适应社区发展的动态变化,提高生活圈的适应性与韧性,这些原则的遵循,有助于构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公园社区生活圈,为居民营造宜居、可持续的生活环境[1]

2.公园社区服务设施布局的规划策略

2.1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

公园社区服务设施布局是生活圈构建的重要内容,其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便利性,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区人口规模与结构是服务设施布局的基础,不同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对服务设施的需求存在差异;社区居民的行为偏好与活动模式也会影响服务设施的布局,如居民的出行方式、消费习惯等;社区的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状况是服务设施布局的重要制约因素,如社区的面积、建筑密度、道路网络等;服务设施的类型与等级也会影响其布局,不同类型与等级的设施对服务半径、用地面积等有不同要求;服务设施布局还需考虑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如建设成本、环境容量、文化传承等,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实现服务设施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在公园社区的特征方面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社区公园和绿地的布局,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公园社区规划中应确保居民能够在5-10分钟步行范围内到达一个公园或绿地,这样的布局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还促进了居民的健康与社会互动,减少了对机动车的依赖,推动了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公园和绿地的分布应均匀合理,确保每个生活圈内都拥有足够的绿色开敞空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公园社区内构建一个紧凑、便利、绿色的生活圈,提升整体社区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2.2服务设施布局的优化模型

为了实现公园社区服务设施布局的优化,需要构建科学的优化模型,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模型的目标是在满足居民需求的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节约建设成本、减少环境影响。优化模型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求预测,通过对社区人口、经济、行为等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与结构;第二,空间布局,根据社区的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状况,合理确定服务设施的选址与规模,保证设施的可达性与便利性;第三,设施配置,根据不同类型设施的服务半径、人均用地面积等指标,确定设施的数量与规模,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第四,投入产出,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方法优化设施的建设方案,提高投资效益,减少环境影响;第五,动态调整,根据社区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服务设施的布局与规模,保持设施布局的适应性与弹性

[2]

3.公园社区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的实证研究

3.1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某公园社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该社区总面积约为200公顷,常住人口约3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公园社区,社区内部规划了大面积的公园绿地,占社区总面积的30%以上,同时配置了完善的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是研究公园社区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的理想样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的规划设计文件,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等,这些文件提供了社区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设施配置等方面的基础数据;第二,社区的统计年鉴与调查报告,包括人口、经济、建筑、环境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居民行为调查、满意度调查等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社区发展的现状与居民的需求;第三,实地调研数据,通过现场踏勘、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社区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与评价;第四,大数据与远程读取数据,利用手机信令、社交媒体、卫星影像等大数据,分析社区居民的活动模式、空间使用等情况,评估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综合利用这些多源数据,可以全面、客观地分析公园社区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的现状与问题,为优化提供依据。

3.2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的评价

在对研究区域进行全面调研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两个方面对社区进行评价,在生活圈构建方面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生活圈的规模与范围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生活圈的功能混合度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职住平衡;生活圈的绿色开敞空间是否足够,是否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活圈的道路网络是否完善,是否方便居民出行;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是否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等。在服务设施布局方面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服务设施的选址是否合理,是否方便居民到达;服务设施的规模是否适宜,是否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服务设施的类型是否齐全,是否涵盖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服务设施的布局是否均衡,是否实现了空间公平;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是否高,是否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可以全面诊断社区生活圈构建与服务设施布局的问题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该社区在生活圈构建方面总体良好,但在局部地区存在生活圈规模过大、功能混合度不够等问题;在服务设施布局方面也总体合理,但在部分设施的选址、规模等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优化生活圈范围、提高功能混合度、完善道路网络、优化设施选址、提高设施利用效率等优化策略,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3]

结束语:

公园社区具有众多优点,它将公园绿地作为社区核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休闲空间,促进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公园社区强调功能的混合与紧凑布局,使得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等各类功能在空间上有机结合,提升了社区的便利性和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园社区的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生活圈的构建与服务设施的布局,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合理的规划策略,可以实现生活圈的优化构建与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为居民营造便利、舒适、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公园社区不仅提升了社区的宜居性与吸引力,还为其他类型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因此我们号召社区建设者和规划者积极向公园社区迈进,借鉴其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设计,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宜居的社区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田旭.场景理论视角下未来社区规划指引解析与思考——以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导则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住房与社区规划).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3:13

[2]方舟.存量背景下重庆市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21.

[3]林卓祺.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心城区社区生活圈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