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校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医学高校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

寇敏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071000

摘要:随着医疗改革持续深入,社会对医学服务的要求正在提高,高校应通过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培养素质更卓越、能力更杰出的医学专业人才,以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文首先界定“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概念,其次从“改善校内教学环境”“全面革新课程体系”“促进医教协同发展”“革新日常管理机制”“培养专业教师队伍”五个层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改革

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专业,一名合格的临床毕业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超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医学理论知识是为临床服务的,脱离临床、游离于临床之外的医学理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然而医学生毕业后不会看病、动手能力差是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1概念界定

1.1医学专业

医学专业,即以研究现代医学为主的一门专业,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医学领域人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医学专业共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多个分类,均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1.2临床实践课程教学

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是高校医学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是指导学生将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过程。高校和教师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丰富临床诊疗经验、提高临床实践操作水平,促使学生日后能够高度匹配临床实践工作。广义上,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包括校内临床实践与校外临床实践,分别指学生在校内参与的操作课程、临床实践、模拟实践以及在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基地等校外单位的实习等。

2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2.1改善校内教学环境

2.1.1配备临床实践教学中心。

校内临床实践教学中心是高校推进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对此形成正确认识,加强资金扶持,为医学专业配备独立的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并进行系统化管理。比如,参观国内双一流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借鉴其经验,增加本校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实验仪器的种类与数量,打造特色实验室,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要求教师与学生实名登记进人。

2.1.2配置临床实践教学资源。

建成独立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中心之后,高校和教师应将注意力适当转移到配置教学资源上。现代医学专业发展日新月异,对医学专业人才临床实践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在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资源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需求。所以,重新配置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势在必行。高校可以组织医学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讨论现有的临床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细则,然后反观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补充教学内容、工具、课件、案例等,适度替换老旧资源,增加临床实践课程量,如门诊见习、多站式技能测试等。基于信息化社会环境,高校还可以大力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

2.2全面革新课程体系

2.2.1基础型、操作型、综合型课程相结合。

教师应该构建基础型、操作型、综合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之前储备临床实践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操作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为主,是为临床实践进一步做准备;综合型课程即集中展开临床实践,以校内外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亲身参与临床实践创造优良条件。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医学专业基础型、操作型、综合型课程特点,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删除重复的课程内容,提高三者的衔接性、关联性。之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教学过程、感受和结果调整各类课程的课时计划。对于较难执行的课程,要适当增加课时或削减课程内容。

2.2.2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教师应将医德医风教育纳入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体系。首先,医学是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这决定了医学专业的特殊人文性,也决定了情感熏陶与培养价值观在医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其次,近些年医患纠纷问题受到全社会关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在未来工作时初心不变、始终保持正确的态度和选择,这可以极大限度地规避医患纠纷。教师应坚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思想改革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在讲解临床理论、实践技能、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模拟实践等活动时,大力传播正确的从医价值观,通过名医案例、楷模事迹、树立典型等方式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砥砺前行的信念,具备无论在任何临床实践环境下都能保持良好心态的基本素质,掌握正确的医患沟通态度和方法。最后,教师也可将“临床实习医生守则”“医师医疗行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行为规范”“医生执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内容融人医德医风教育资源,借助临床实践各种行为规范、守则与准则,促使学生建立健康的临床实践观。

2.3革新日常管理机制

2.3.1师校携手,落实学生管理。

管理学生要求教师与高校携手并进,建立完善的“学生临床实践日常管理制度”。高校可以组织教师研讨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计划、学生特点等,制定和学习“学生临床技能培训考核标准”等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校内临床实践还是校外临床实践,教师都可以结合文件观察、分析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与成长情况,落实每日评价与阶段性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临床实践日报告”,督促学生在每日参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内容、过程、结果等要素,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和提交报告并及时查阅学生的报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建立临床实践动态档案。

2.3.2学校主导,强化教师管理。

管理教师需要高校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做法与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别无二致: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真正培养出德行合一的学生,因此高校在日常管理教师时应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首要位置。高校应积极强化面向医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临床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视为考核与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定期组织教研会、宣讲会,促使教师集体学习医学专业临床实践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让教师深刻领会医学专业的使命与责任,进而在“为师”“从医”的双重责任下努力培养素质更突出的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应严把临床实践带教教师准入关。带教教师的综合品质对学生的临床实践体验与成效有巨大影响,所以在以常规手段管理医学专业教师的基础上,高校还应聚焦带教教师的管理工作,严把“准入关”。比如,组织高校医学专业全体教师建立“临床实践带教教师资格评审小组”,由全体教师匿名投票选出带教教师,之后通过自荐、领导审核、试讲、学生投票、面审等一系列考核程序深人审核其带教能力,为其提供临床实践带教资格。带教过程中,高校还应通过学生反馈、成果汇报等方式跟踪考核带教教师的实际带教能力。

3结语

改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培养医学人才,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推进建设健康中国进程的重要保障,高校义不容辞。高校应深刻认识医学专业特点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内涵,多管齐下,以保障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效果。高校与教师要积极尝试并优化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共同掀开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任静,崔丹,闫丽.加强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23(5):577.

[2]王亚博,许晶晶,张卓,等.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3(5):570.

[3]朱佳瑜,刘倩,阿仙姑·哈斯木.浅谈对医学生临床教育的认识[J].教育教学论坛,20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