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护理干预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积极心理护理干预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

沈丹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 浅析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中应用积极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定118例青少年抑郁障碍者为研究对象,均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于2023年2月-2024年2月入院医治,以奇偶数列法为标准分组,将积极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干预组,将基础性护理给予常规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三个月后比常规组的自我伤害评分和抑郁评分更低,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积极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积极心理护理干预;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

抑郁障碍近些年来在青少年中患病率逐渐升高,典型的表现是人际关系冷淡、思维迟缓、兴趣下降、情绪低落等[1]。相关调查发现,患者中约有29.7%同时存在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会对自己的身体直接产生伤害,借助这些行为得到情感慰藉[2]。如果不进行干预,未来会发展出自杀念头、自杀行为。目前,积极心理干预(PPI)是比较专业的措施,属于心理疗法,对提高正面心理状态、增强情绪掌握能力有着良好作用[3]。为进一步确定PPI对青少年患者多方面的干预效果进行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中选出118例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23年2月-2024年2月,并根据奇偶数列法分到两组。干预组59例,年龄13-17岁,均值(14.21±1.06)岁,41例为女患、18例为男患;常规组59例,年龄13-18岁,均值(14.46±1.12)岁,40例为女患、19例为男患。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行基础性干预,在每个月门诊复诊的过程中展开心理疏导,引导家属多陪伴和关心患者,同时引导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倾诉、参加社交活动等方法,取代自伤行为。

干预组除了基础干预,同时进行PPI,方法如下:

1.2.1 优点识别:将勤俭朴素、有爱心、稳重、开朗、勇敢等优点描述的词汇打印在一张纸上,让患者和家属选出五个跟自身相匹配的,再引导患者对自己的优点进行描述、家属补充[4]。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还能改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氛围。之后鼓励患者通过日记记录的方式,将优点事件记录下来,增强对自我的认同感。

1.2.2 愉快事件记录:干预者分享三件在生活中让自己愉快的事件,患者参与讨论,让其感受到愉快,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1]。引导患者记录一周内让自己愉快的三件事,认真思考愉快的原因,认识愉快的本质。

1.2.3 共情体验:引导患者进行情绪宣泄,描述让自己不愉悦的感受、应对方法,引导其正确控制情绪才是恰当的宣泄方式;再通过情绪共情的方式,让其体会情绪管理。指导患者在情绪激动时,可以通过写日记或是交流的方式,思考不愉快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处理、带来的正面提示等,

1.2.4 憧憬人生:引导患者感受生活细节中的愉悦事件,对比敷衍和享受的区别;引导其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片段,对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引导患者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想获得的成就,提高对未来的憧憬[5]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症状改善情况,①抑郁症状测评方法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项目包含24个,单项分值0-4分,评分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②)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ASS),包含撞墙、刺伤皮肤、烙伤皮肤、划伤皮肤等19个项目,单项分值0-3分,评分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处理工具为SPSS25.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t检验,描述方法为(±s),统计学有意义时P<0.05。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经过3个月干预,自我伤害评分和抑郁评分不仅低于干预前,也低于常规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我伤害评分(±s,分)

分组

例数

自我伤害评分

抑郁评分

干预前

干预3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个月后

干预组

59

32.21±7.08

17.15±4.58

30.12±5.39

25.06±4.37

常规组

59

32.78±7.26

25.32±5.73

30.46±5.23

28.48±5.19

t

0.428

8.482

0.345

3.839

P

0.669

0.000

0.731

0.000

3 讨论

青少年已经成为抑郁障碍的主要患病群体,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家长和社会提高重视程度。尤其是伴随NSSI行为的患者,要及时干预,才能减少自身伤害,降低自杀风险。PPI是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干预方式,通过正面行为或认知,减轻患者的精神痛苦程度,提高生活中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在实施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强调要快乐、要积极,而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挖掘和认识自身优点,并长期的维持下去;还会借助愉快事件记录,认知到愉快事件的整个过程,提高挖掘愉快事件的能力,逐渐形成愉快情绪培养的惯性思维,能够正确掌握不良情绪,戒除NSSI行为

[6];同时还能通过憧憬未来,体会人生的乐趣,形成动力能坚持正面状态。

在此次研究中,干预组经过三个月PPI干预,自我伤害评分和抑郁评分都明显降低,同时与常规组相比较降低程度更大。说明了,PPI干预效果更加显著,是因为PPI是间接的引导方式,过程更加温和,患者可以体验愉快状态,倾诉不越快感受,逐渐的调整心理适应性,减轻抑郁情绪;同时,还能掌握情绪正确控制的方法,建立积极态度,激发潜能,提高生活认知和希望感,减少通过NSSI行为获得情感慰藉。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辛博, 王朝敏, 李娜,等. 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首发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特点[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2, 22(1):13-17+77.

[2]王璐, 韩海斌, 刘洁,等.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睡眠情况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4, 51(1):95-99+107.

[3]程俊香,赵娟,冯耀清,等.亲子团体情绪调节及心理韧性训练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疗效[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3, 32(12):1078-1085.

[4]谢惠娴, 褚菊菜, 陈倩倩,等. 团体技能训练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负性心理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22, 37(9):1704-1707.

[5]郭凤莲, 武君芳. 伴非自杀性自伤抑郁症女性青少年的情绪行为、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3, 50(3):450-452.

[6]梁巧玲, 谭宇康, 梁嘉权,等. 积极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临床护理, 2022, 14(2):94-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