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荷塘月色》两种译文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接受美学视角下《荷塘月色》两种译文对比分析

谢玄龄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并从文化美学、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三个方面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接受美学;荷塘月色;翻译

1.引言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中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大学的花园里、 而当时,大革命的失败笼罩着神州大地,朱自清陷入了彷徨和苦闷之中,他也知道解决这种彷徨的唯一办法就是参加革命或反革命,但他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荷塘月色 "是作者对自己想 "超脱 "又想 "挣扎 "的内心的真实描写和生活写照。作者写荷塘之美,写荷叶之美,把荷花描写得惟妙惟肖,让读者读后有一种美的享受[1]。本文选取朱纯深和波拉德的译作进行比较分析。

2.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unfoldness)和阐释的非唯一性,认为 "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实现的"。所谓 "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原有经验、趣味、品质和理想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任何读者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都有自己特定的 "期待视野",即 "对每部作品的独特意向"[5],主张 "接受者的审美主动性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因为 "翻译就是阐释意义,让外国读者理解、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认识和接受 "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是原文的接受者,可以将自己对审美对象的审美知识注入到译文中;另一方面,他也是译者,"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对译文可能产生的想象和感受"[3],使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融为一体。总之,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跨文化读者的视角[2]。

3. 文本的分析

3.1. 从文化审美角度关注译文的可接受性

ST: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TT1: Alongside the Lotus Pond runs a small cinder footpath.

TT2: At the edge of the pond is a winding narrow cinder path.

把 "曲折的小煤屑路 "翻译成a small cinder footpath,与 TT2 "a winding narrow cinder path "的意象不一样,因为 "winding "的意思是 "弯曲的、蜿蜒的、之字形的",常用来形容曲折的道路。在 TT1 中,"小煤渣路 "用的是 "小",而在 TT2 中用的是 "窄",这里用 "窄 "更合适。

3.2.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关注译文的可接受性

ST: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TT1: Suddenly, something like lotusgathering crosses my mind.It used to be celebrated as a folk festival in the South.

TT2: I suddenly bethought myself of the business of gathering lotus.This was an old custom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采莲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古老习俗。江南在原文中指长江以南地区,多指烟雨蒙蒙、浪漫多情的地方。在 TT1 中,"江南 "译为 " in the South.",语义所指大于源语言的原型范围。在 TT2 2 中,"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符合文化特点,区域定位准确,因为源语言的原型是长江中下游,与朱自清描绘的场景一致。

3.3. 从语言习惯出发,关注译文的可接受性。

ST: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TT1: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pavilions,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TT2: On the surface of the serpentine lotus pond all one could see was fields of leaves. The leaves stood high above the water, splayed out like the skirts of a tall slim ballerina.

这是全文景物描写的经典段落,体现了散文语言、意境、情感的三美原则。这两个句子节奏错落有致,靠的是叠字(人字、田字、亭字)双音节修饰语的押韵效果。TT1 将汉语分句合并为一个句子,以 "叶 "为主语,符合源语言的逻辑,句子连贯、自然、朗朗上口。仔细观察,首韵(蜿蜒、水、焉)的效果似乎用在了句子的中间,尾韵(面、恩)也用在了句子的末尾。英文选词 "winding stretch,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dancing girls "极具表现力和音乐感,基本传达了源语言的意象,将荷塘的美景描述得淋漓尽致。[4]

TT2中的 "曲曲折折的 "用了 "serpentine "一词,"曲曲折折的 "是美丽的荷塘,但 "serpentine "一词的引入使目的语读者失去了美感。将 "亭亭玉立的舞女 "译为"、"a tall slim ballerina, tall slim,显得有些生硬呆板,失去了源语言的典雅优美。"Ballerina "对应的是英语中 "芭蕾舞女 "的形象,与汉语中 "舞女 "的概念大相径庭。可见,译者过于注重词与词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忽略了汉语源语言的原型,使读者难以领略源语言之美。

4. 结论

本文从文化审美、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等角度对《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两个译本都不乏经典,但译文二在一些句法和用词上过于拘谨,失去了散文的生动性,而译文一则在接受美学方面更胜一筹。对于散文的翻译,除了要注意文本信息传递的对等性,还要注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前后逻辑对应等。

参考文献

[1]陈顺意.文学翻译的忠实:以《荷塘月色》七译本为例[J].中国翻译,2021,42(05):158-16

5.

[2]金文丽.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陶瓷英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5,(04):91-94.

[3]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张磊,徐媛.原型理论视角下《荷塘月色》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0):147-149.

[5]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