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22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张景

南阳市卧龙区中医院  473000

【摘要】目的 选择2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型分析,以便于的主要症状表现和发病率,为临床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将2023年1月~202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2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具体中医证型分布、病症表现和发病率等情况。结果 经过统计本文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以脾胃湿热型发病率最高,85例,占38.64%,以胃络瘀阻型发病率最低,3例,占1.36%。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中医证型比较复杂,其中以脾胃湿热型的发病率最高,要对此进行重视。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病症表现;脾胃湿热型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其治疗方法也需因人而异。中医证型分析便是探寻这一疾病个体差异的关键,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病情,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中医证型[1]。因此,对慢性胃炎进行中医证型分析有助于识别不同的体质和病情特点,进而指导临床医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这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降低副作用。此外,中医证型分析还有助于临床更全面地了解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2]。通过观察不同证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可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预防策略,从而推动中医药在慢性胃炎治疗领域的发展。本文基于此选择22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的分析,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3年1月~202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男111例,女109例,最大64岁,最小25岁,均(44.82±4.27)岁,BMI最大28.78kg/m2,最小22.12kg/m2,均(24.26±2.21)kg/m2。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

1.2研究方法

针对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首先系统地收集这些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分析。在分析中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中医证型、具体的病症展现,以及各证型的发病率。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胃气滞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为了更精确地了解不同中医证型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分布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处理。

1.3观察指标

统计2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具体中医证型分布、病症表现和发病率等。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7.0中,计数资料经交叉表皮尔逊卡方检验,记为[n%)],计算2值。均统计P值,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统计本文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以脾胃湿热型发病率最高,85例,占38.64%,以胃络瘀阻型发病率最低,3例,占1.36%。具体而言肝胃气滞型表现为胃脘胀满、胀痛,胁肋不适,情绪诱发或加重症状;肝胃郁热型表现为胃脘灼痛,两胁胀闷,心烦易怒,反酸,口干口苦;脾胃湿热型表现为脘腹痞满疼痛,身体困重,大便异常,口苦口臭;脾胃气虚型表现为胃脘胀满、隐痛,餐后症状加重,疲倦乏力,四肢不温;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痛隐隐,持续不断,喜温,劳累或受凉后加重;胃阴不足型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饥饿感但不欲食,口干舌燥;胃络瘀阻型表现为胃脘痞满或固定痛点,疼痛日久不愈,如针刺感。详情表1。

表1 2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n(%)]

项目

n

发生率

肝胃气滞型

220

27(12.27)

肝胃郁热型

220

33(15.00)

脾胃湿热型

220

85(38.64)

脾胃气虚型

220

46(20.91)

脾胃虚寒型

220

16(7.27)

胃阴不足型

220

10(4.55)

胃络瘀阻型

220

3(1.36)

2

/

171.1182

P

/

<0.0001

3.讨论

本文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发病率情况。通过对这些患者临床资料的详细回顾与分析发现脾胃湿热型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发病率最高,而胃络瘀阻型的发病率则最低。

经过分析,脾胃湿热型之所以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占据如此高的比例,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高脂、高糖、高盐、辛辣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些食物容易滋生湿气,加之现代人普遍缺乏运动,导致体内湿气难以排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脾胃湿热[3]。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酒等也容易加重脾胃湿热的症状。

本研究当中也显示,胃络瘀阻型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这与该证型的成因有关。胃络瘀阻型慢性胃炎通常是由于长期胃病导致的胃络受损、血脉瘀阻。这种证型的患者往往有长期的胃病病史,且病情较为复杂。然而,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在病情发展到胃络瘀阻型之前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从而降低了该证型的发病率。具体对各个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肝胃气滞型和肝胃郁热型的症状多与情绪有关。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工作压力,使得人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到胃的健康。肝胃气滞型患者常因情绪不佳而导致胃脘胀满、胀痛等症状,而肝胃郁热型患者则可能因长期的情绪压抑和焦虑,出现胃脘灼痛、反酸等症状。脾胃气虚型和脾胃虚寒型则更多地与患者的体质和饮食习惯有关。脾胃气虚型患者往往体质较弱,消化功能不佳,长期下来容易导致胃脘胀满、隐痛等症状。而脾胃虚寒型患者则可能因长期食用生冷食物或受寒而导致胃痛隐隐、喜温等症状。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阻型则相对少见,胃阴不足型与患者长期的营养不良或消耗性疾病有关,导致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等症状。而胃络瘀阻型则如前所述多与长期的胃病病史有关。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发病率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体质差异以及长期的胃病病史等。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马黎娟, 孟祥, 张娜娜, 柏仙, 宋莉红. 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17 (10): 2062-2066.

[2]包玲珊, 余颖聪.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22, 41 (09): 113-115.

[3]邹文静, 张秋萍, 金静, 栗程. 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布分析[J]. 陕西中医, 2018, 39 (10): 1402-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