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3

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的探析

殷敏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在国有企业中,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和发展反映了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更加动态和功能性的风险管理的转变。自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加速的背景下,这种审计模式逐渐被重视并实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和内外部风险。本文对国有企业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及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基于现阶段这类工作开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尝试通过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提升现代风险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效。

关键词:现代风险;审计问题;应对方法

在《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第六版中提出,内部审计工作需坚持一贯的方法论,对可能阻碍企业达成目标的内部风险进行周全的认知与评价。风险导向的审计方式不仅针对具体审计对象的相关风险来开展工作,也要对企业整体所承受的风险进行综合权衡,其关键在于根据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对其所面对的各项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必要的改进。研究风险导向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开展情况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还能为其他类型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整个审计和风险管理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深入探讨和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

(一)实现了审计模式本质上的改变

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转向了风险管理与控制效能的评估,使审计工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在此模式下,审计不仅仅是对过去行为的事后检查,而是成为了企业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了企业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能力。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分析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能够更精确地定位到企业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为企业改进管理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审计模式强调了审计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紧密结合,通过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能力。

(二)实现了审计模式的全面化发展

风险导向审计关注重点从单一的合规性检查转向对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评估,强化了审计的预防功能,使审计成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持。这种审计模式能对企业风险态势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估,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的目的,这种全面化的审计模式,极大增强了审计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创新。

(三)满足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

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步升级,同时帮助企业构建动态的风险管理框架,让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促进了企业文化的正向发展,强化了风险意识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增强了全员的风险管理能力。

(四)提高了审计效率

内部审计采用风险导向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其审计效率更高,在这种模式下,审计人员将项目的风险分析作为主要依据,能快速确定审计工作的关键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还利用高级的数据分析技术和信息化工具,对大量数据进行迅速分析和处理,这种高效和系统化的审计方法提升了审计质量,同时降低了由于认为疏漏或错误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一)审计前移特征

审计前移是指在企业运营和项目实施的早期阶段,就介入审计工作,提前对相关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与传统的事后审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一模式下,审计团队依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市场环境,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实施动态的审计监督,有效防止问题的扩散和复杂化,极大地减少了潜在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通过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审计不再是独立的评估和监督机构,而是成为了推动企业持续改进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综合风险评估特征

全面梳理和评价企业运营中所面临的财务、操作、市场、法规等各种风险,实现了对企业风险的全方位把控。这种评估方式强调了风险管理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审计团队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预测,分析会给企业运营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点。在此基础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数据库,加强对风险的连续监控和实时更新,使审计更加精准和有效。

(三)间接评估特征

在实际审计操作中,间接评估主要体现在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系统和决策过程合理性的深入分析。审计团队评估企业如何甄别、监控及应对各类风险,判断管理层的风险处理能力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性,分析企业对风险和内部控制的态度,评估企业文化是否起到了促进有效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国有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现存问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不能节约审计成本

虽然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其可以起到重点分析企业管理中主要问题,针对新进行审计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能有效降低审计成本。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深入的分析评估,并依此建立数据模型来量化风险,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耗时耗力,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料搜集阶段需要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有深刻理解,能够准确识别相关的风险点。随后的分析评估阶段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财务和业务知识,还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在建立风险量化模型时,审计人员需要运用统计学、数据分析等方法,除了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有时还需要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增加了审计成本。

(二)在我国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审计准则的支持

现阶段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主要是基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构建的,这意味着现有的审计规范主要集中于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而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所强调的面向更广泛风险的主动识别和评估则支持不足。具体来说,我国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主要局限于对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这种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但在应对复杂经济活动中更为动态和多变的风险时则显得力不从心。且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基于对被审计对象的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面了解,精准定位到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风险点,并据此设计审计程序,然而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引和详细的规范要求,使审计工作实际上难以系统地应用风险导向方法。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国有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属于组织架构之中的某一部分,审计人员在执行职责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企业高层的影响,这种从属关系会让审计人员难以在工作中维持必要的独立性。但是审计工作能够公正客观地开展其核心就在于其独立性,若受到外部干预,审计结果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风险状况。而且审计团队的资源配置和人事任命大多由高级管理层控制,这种情况可能使审计人员在评估风险和提出建议时产生顾虑,影响到审计意见的中立性和全面性。

(四)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要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主要是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判断能力,然而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传统的财务审计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风险管理以及战略思维等多方面知识。然而部分审计人员对新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吸收及内化能力不足,无法与企业的审计工作要求同步升级,且由于传统审计模式的影响其分析判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没有提升,这些能力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效果。

(五)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不高

现阶段是信息为王的时代,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是现代审计工作的重要支撑,其在风险识别、数据分析、审计执行以及结果报告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风险导向审计中,要对大量复杂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但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数据分析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效用。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环境下,审计人员难以实时获取企业运营的实时数据,也难以及时向管理层和相关利益方传递审计发现和建议,在进行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时存在较大阻碍,特别是对于那些业务涉及多地区、多层级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四、国有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以资源共享机制达到节约审计成本的目的

第一,建立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内部各类业务数据、风险分析报告以及历史审计记录等审计资源,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流通更加顺畅。例如,审计部门可以直接访问到财务、销售及人力资源部门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经过系统分析后,可以直观地展现出企业运营中的风险点。第二,整合外部信息。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国有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共享市场动态、行业趋势等外部信息,让审计人员能快速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二)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

要由相关监管部门牵头,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运营特点和风险管理需求,制定专门的风险导向审计准则,这些准则应详细界定风险导向审计的操作流程、风险评估方法、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标准等,并建立包含行业专家、审计专家和企业代表的工作组,负责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持续更新和优化,定期分析国有企业面临的新风险和挑战,不断调整和完善审计方案,适应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需求。并配合相关制度编写全面且能够实际操作的审计业务指导手册,制订科学的定性与定量指标,让审计活动能够进入标准化实施状态。

(三)重视内部审计,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审计团队的独立性是能够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且全面的关键,这对于发现并应对企业风险、提升管理质量及透明度至关重要,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从组织结构上进行安排,将内部审计部门直接报告给最高管理层甚至是董事会,而非具体的管理或业务部门,避免业务部门对审计工作进行直接干预。同时制定详细的内部审计章程,明确审计的范围、频率、方法及责任,确保审计活动按照既定的规则公正执行。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审计质量控制系统,对审计活动的每个阶段进行监督和评估,以此来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定期审阅内部审计报告,并根据审计发现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审计部门应被赋予足够的权力和资源,对审计建议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

(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关乎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与运作效果。国有企业应定期组织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计划,覆盖审计知识、风险评估技术、法规遵循、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鉴于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审计人员还应接受关于企业战略理解与执行的培训,同时要明确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责任。为了能够了解企业的具体业务,最好要实施跨部门轮岗制度,让审计人员可以从不同的业务角度获得实际经验,增强对企业运营全貌的理解,让他们在进行风险导向审计时更加精准地定位到关键风险点。

(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审计能力

在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前提下,国有企业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往的抽样审计方式可以做到全面覆盖性的审计,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时,审计工作将深入到业务的基础数据层面,直接对业务操作进行审查,使审计结果更为精确,有效减少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搭建审计系统,审计人员能关联和对比多种业务数据,深入挖掘数据间的深层关系,并缩减了审计数据需求的沟通过程,有效地将审计经验转化为数据查询语句,实现了审计专家经验的数字化推广状态。并通过建模思路、疑点数据共享等方式,向各业务部门有效传递了审计中的风险控制思想,进一步凸显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作用。

结束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实现审计模式的本质转变,从传统的合规性检查转向风险管理与控制效能的评估,由于当前国有施工企业在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风险管控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风险导向审计效果的发挥。因此要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来提升国有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未来国有企业在继续深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审计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以及审计方法与企业战略的深度融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圣华. 简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困境[J]. 财会学习, 2021, (29): 113-115.

[2]马双双. 风险导向模式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 (10): 54-57.

[3]钱文. 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研究[J]. 财经界, 2021, (20): 142-143.

[4]崔畅. 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 (02): 175-176.

[5]孟秀云. 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领域的实践探索[J]. 经济管理文摘, 2020, (18):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