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在产后恢复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在产后恢复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敬珍珍

环县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县城关社区医院),甘肃 庆阳   745700

【摘要】目的:探究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在产后恢复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管理的60例产后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扑克牌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盆底肌训练,观察组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评分、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干预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恢复护理中采取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有利于提升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产后恢复护理;应用效果

女性盆底肌肉生理解剖学的转变会受到妊娠及分娩等因素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女性产后6周-8周,盆底功能会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会受到多产、高龄以及分娩过程损伤等因素影响,使得女性盆底肌无法完全恢复,进而引发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以及性功能障碍均是常见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身心健康,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升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基于此,本文以60例患者为例,分析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在产后恢复护理中的作用,报告下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医院管理的60例产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年龄22~43(32.56±2.33)岁;孕周38~42(39.08±1.01)周;观察组30例,年龄22~44(32.58±2.38)岁;孕周37~42(39.10±1.05)周;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盆底肌训练。指导患者向后仰卧,双腿后屈,维持常规循环,将尿道、肛门及阴道关闭,紧缩肛门。由下向上抬起运动,每个动作需要坚持3-5s,接着松开,再次紧缩肛门,持续3-5s,并松开,10次/组,连续训练10组。盆底肌训练中,需要指导患者使用腹型循环,使患者肌肉松弛,吸气时需要将盆底肌松弛,拉长通气周期,调整身体。在呼吸训练中保持身体轻松,右手放置在胸前,左手放置在小腹,感受膈肌紧缩与降低,使小腹保持起伏,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中,使用鼻孔吸气,嘴巴呼气,吸气过程中保证小腹外扩,呼气过程中使小腹内收。

观察组:盆底肌康复治疗。采取生物反馈以及电刺激疗法,将电激励与生物反馈方法结合,将身体感受器唤起,被动训练皮肤,控制膀胱逼尿肌萎缩,镇痛处理,电刺激疗法治疗频率20-30min/次,1-2次/周,持续6周。在生物反馈治疗中,告知患者了解盆底锻炼的方法,使用模拟声音及视觉信号,帮助患者了解盆底肌肉正常状态及异常状态。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及饮食指导,使患者保持健康饮食,多食用高蛋白、高钙、高膳食纤维素及高维生素类食物,并适当进食脂肪、胆固醇丰富的食物,注意体重控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盆底肌康复效果越好)、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行统计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对比t检验,P<0.05,统计意义标准,应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盆底肌力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干预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盆底肌力评分(±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30

2.12±0.27

3.71±0.54

对照组n=30

2.15±0.31

2.25±0.66

t

0.400

9.377

P

0.691

<0.001

2.2 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n(%)]

组别

压力性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

性功能障碍

总计

观察组n=30

1(3.33)

1(3.34)

0(0.00)

2(6.67)

对照组n=30

3(10.00)

3(10.00)

2(6.67)

8(26.67)

-

-

-

4.320

P

-

-

-

0.038

3.讨论

女性盆腔器官包括尿道、膀胱、子宫、阴道及直肠,女性盆腔器官正常位置的维持依赖于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盆底支持系统。但是由于受伤、老化等原因,导致妇女盆底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进而导致器官功能受损。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妊娠及产后均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高发时期,产后患者康复训练对患者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2]

本研究中,以60例产后产妇为研究对象,分组后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果表示,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能增强盆底肌力,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原因在于,在长期盆底肌训练的作用下,可改善盆底功能,有利于治疗及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同时在生物电刺激技术的作用下,改善盆底神经系统机体活力,加快中枢神经功能修复,完善盆底功能[3]。盆底康复治疗运用生物电刺激技术,经过探头电极,为患者传递不同程度的电流,作为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方法,能将惰性肌群有效激活,并能提升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控尿能力,帮助患者盆底功能良好恢复。对于盆底肌肉松弛导致的尿失禁以及支持功能障碍患者均可使用电刺激治疗,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激活受损神经细胞,提升肌肉收缩强度与弹性,使妊娠与分娩造成的肌肉损伤得以恢复。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在产后恢复护理中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英. 探讨产后42 d产妇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J]. 科学养生,2022,25(13):205-207.

[2] 吕冰,曾风娟.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加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14):98-99,114.

[3] 袁爱玲,戴丽萍.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当代临床医刊,2023,36(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