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早产儿护理中颅内出血的监测与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极低早产儿护理中颅内出血的监测与应对策略

侯国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  230000

摘要:目的:总结对极低早产儿进行颅内出血的监测方法以及护理应对策略。方法:选择我院在2022年-2023年中出生的极低早产儿30名,密切监测他们的颅脑超声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和综合护理支持,评估干预成效。结果:30例极低早产儿中,护理前存在颅内出血16例,占比53.33%,其中轻度12例,重度4例;护理后,颅内出血消失13例,轻度3例。30例患儿中,痊愈出院29例,自动出院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对极低早产儿尽早安排颅脑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出血征兆,给予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颅内出血病情,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促使患儿恢复。

关键词:极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监测;应对策略

颅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可能出现在头颅不同部位,表现出创伤性或非创伤性两大类,症状主要是颅内高压、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癫痫等,因为预后较差,而且容易留下后遗症,所以需要及时治疗并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特别是对于极低早产儿,机体发育相对来说更不完全,面对的高危因素很多,容易合并感染等并发症,本身死亡率较高,如果发生颅内出血,将进一步带来生命威胁[1]。对此,医院需要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系统的护理服务,提供持续的护理支持,以改善不良结局。本研究选择极低早产儿30例,探究有效的颅内出血监测方法以及护理应对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择我院在2022年-2023年中出生的极低早产儿30名,均入住NICU。

纳入标准:胎龄28-37周,出生体质量1000-1500g;临床资料完整;出生后行颅脑超声检查;家长认知、精神状态等均正常,对研究知情同意,可以照顾极低早产儿。

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疾病或畸形问题;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问题,比如代谢性疾病等;母体分娩前服用过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的高危药物。

1.2方法

密切监测极低早产儿的颅脑超声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和综合护理支持,评估干预成效。

颅脑超声检查:设备选择LOGIQ S7 Exper 机器(GE公司),探头选择11L小线阵类型,检查之前严格使用消毒湿巾对探头和头颅部位消毒,避免感染。在早产儿安静/熟睡状态时进行检查,保持安静舒适。使早产儿保持仰卧位,进行多角度连续探查。在早产儿出生3天内以及每周进行动态监测,如果连续两次探查结果正常,则每2-3周复查一次,如果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颅内出血情况,在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支持下,每周复查1-2次,掌握颅内出血的变化情况,是否恢复,以此为基础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直到颅内出血症状消失。

颅内出血治疗: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如果颅内出血症状已经发作,首先控制病情,然后分析病因,提供脑水肿治疗,及时使用甘露醇、利尿剂等药物降低患儿体液量,每天70mL左右即可,具体结合患儿颅内出血程度以及体重指数、血浆渗透压、电解质等指标进行调整。之后需要针对性改善早产儿的脑细胞代谢问题,比如肌肉注射维生素K,如果发生感染问题,还要积极控制感染,开展抗感染治疗,适当提供氧气支持。

综合护理:①体位护理。可以选择抬高床头15°或30°,保持头部正中位;如果患儿本身在进行机械通气,需要保持俯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必要的话可以使用辅助用具进行体位支持,比如包被、毛毯、毛巾等对患儿身体进行包裹、包绕,一方面维持体温,一方面调整体位[2]。或者也可以选择流体体位垫等新型用具,可以限制活动,有效保温,提供安全感。体位护理的目的是预防脑血流的剧烈波动,进而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②环境护理。将患儿放置到暖箱内,体温控制在36℃~37℃,尽量减少耗氧量。暖箱温度则根据体质量、体温变化进行调节,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避免搬动,尽量集中进行治疗与护理操作,减少干扰,避免病情加重。③呼吸道护理。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安排侧卧位,关注口鼻的分泌物或呕吐物,及时清洗,做好口腔卫生管理,避免造成呛咳、窒息等;可以选择负压吸引器操作,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结合病情提供辅助通气支持,可以选择呼吸机供氧、头罩吸氧、鼻导管吸氧等方法,有效提高血氧浓度,这样可以改善脑细胞缺氧状态,最佳标准是血氧饱和度在87%~93%。供氧期间要注意呼吸道的湿化和氧气浓度控制,避免长期高浓度供氧引发新的并发症。④合理喂养。如果患儿的吞咽功能可以协调,则让他们自行吮奶,但要保证奶孔、奶嘴的性能合适,食物则选择极低早产儿配方奶;如果患者的吞咽功能不协调,提供胃管或肠管喂养;合理进行补液支持,营养支持也要准确计算需要热量,需要禁食的患儿则提供全静脉营养;动态监测血糖变化,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⑤并发症预防。保持静脉通畅,尽量避免头皮穿刺,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保证均匀输入,并要记录24h的液体出入量;预防感染,极低早产儿的免疫力很差,需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任何操作都要坚持无菌,并关注患儿的口腔、脐部、臀部皮肤的护理。如果患儿表现出烦躁或惊厥情况,给予镇静支持;如果颅内出血量较多大,需要及时进行输血支持,选择血浆或全血,并合理使用止血药物;检测发现颅内高压的情况则提供脱水剂,改善脑水肿问题,有效保护脑细胞。上述护理操作持续2周。

1.3观察指标

对护理前后的颅内出血程度进行评估对比,选择Papile分级法进行评估,从轻到重分为4级,Ⅰ~Ⅱ级为轻度,Ⅲ~Ⅳ级为重度。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选择SPSS 27.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进行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一般情况

30例极低早产儿治疗过程中,提供机械通气15例,无创辅助通气15例。30例患儿中,痊愈出院29例,自动出院1例,无死亡病例。出院标准为自主吸吮,全胃肠喂养,室温下体温正常,出院体重≥2000g,已停止吸氧及用药。

2.2颅内出血情况

30例极低早产儿中,护理前存在颅内出血16例,占比53.33%,其中轻度12例,重度4例;护理后,颅内出血消失13例,轻度3例。具体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极低早产儿颅内出血情况变化[n(%)]

时间

轻度

重度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护理前

3(18.75)

7(43.75)

4(25.0)

0(0.0)

护理后

4(25.0)

0(0.0)

0(0.0)

0(0.0)

2

10.800

P

0.002

3讨论

颅内出血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极低早产儿中,有研究显示,较低出生体重和较小胎龄的患儿发生颅内出血的比重较高,认为患儿出生体重与颅内出血的发生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3]。这主要是因为极低早产儿的器官系统发育较差,抵抗力不高,而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很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对此,需要尽早安排有效的监测手段,比如颅脑超声,进行动态监测,尽早发现颅内出血征兆,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极低早产儿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对极低早产儿尽早安排颅脑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出血征兆,给予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颅内出血病情,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促使患儿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尚彬,郝玲,李娇,等.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02):184-188.

[2]谭玉琴,张利峰,张凝凝,代群.体位护理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08):707-709.

[3]李展莉,薛茹,王玮,等.不足32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2,33(04):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