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廓清技术在呼吸科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气道廓清技术在呼吸科的临床应用

吕海侠  王艳星

敦煌市医院  736200

摘要:目的 探讨气道廓清技术在呼吸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86例在20224-20234月期间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3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余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气道廓清技术的应用。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主要看患者的肺功能是否得到改善,有无并发症发生,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应用气道廓清技术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P<0.05)。结论 气道廓清技术在呼吸科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良好效果。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对于存在黏液纤毛功能受损或咳嗽机制损伤的患者,以及排出气道分泌物困难的患者,应积极考虑采用气道廓清技术,以促进其康复并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气道廓清技术;呼吸科;临床应用效果

气道廓清技术(Airway Clearance Techniques, ACTs)是一系列旨在帮助患者清除气道分泌物的物理治疗手段。这些技术对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囊性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他们维护呼吸道的通畅,减少感染和改善呼吸功能。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呼吸科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为43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35-68岁,对照组患者中原发性疾病有: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2例肺炎患者,7例支气管炎患者,其他疾病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35-70岁,观察组患者原发性疾病有: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例肺炎患者,6例支气管炎患者,其他类型疾病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P<0.05),具可比性。纳入标准:纳入标准:①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过往精神病史;②伴出血性休克或心肌梗死;③伴严重纵隔气肿或肺出血。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包括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观察患者意识状态。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气道廓清技术 ①拍背(Percussion):拍背是气道廓清技术中的一种物理疗法,主要通过手法敲击患者背部,以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排出,保持气道通畅。拍背的原理是通过手法产生的振动,使附着在气道壁上的分泌物松动,并借助患者咳嗽的动作,将分泌物从气道排出。拍背可以帮助缓解呼吸困难,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改善患者预后。②呼吸治疗(Huffing):包括呼吸操、氧疗、呼吸机辅助通气、康复训练等,医护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③胸部摇摆(Chest physiotherapy):通过身体运动,如前后摇摆、侧向摇摆等,增加胸部运动的幅度,促进分泌物移动和排出。在实际操作中,胸部摇摆通常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采取站立或坐姿,身体轻轻前后摇摆,摇摆的幅度和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进行调整。④高频胸壁振荡(High-frequency chest wall oscillation, HF CWO):原理是通过高频振动产生的力量,打破气道分泌物与气道壁的粘连,使其松动并易于排出。这种振动还可以增加气道黏膜的纤毛活动,促进分泌物的运输和排出。患者平躺在床上,振动器紧贴在患者的胸壁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调整振动的频率和强度。⑤自动呼气正压(Autogenic drainage, AD):APEP装置通常由一个小型压缩机、一个带有压力传感器的气路和一个面罩或鼻导管组成。当患者呼气时,装置会自动监测患者的呼气流速,并在达到设定阈值时提供适量的正压支持,帮助患者更轻松地呼出气体。这种正压支持可以减少呼吸阻力,改善肺通气,增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效率。⑥呼气末正压(PEEP):呼气末正压的设置通常比吸气末正压要低,因为它只需要提供足够的压力以克服肺泡塌陷的压力,而不需要推动空气进入肺部。这种通气模式有助于增加功能性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分流,从而提高氧合效率和通气效果。⑦体位引流(Positive expiratory pressure, PEP):使患者的特定部位(如肺部或肺叶)处于高于心脏的位置,这样重力可以帮助分泌物从小的气道向大气的方向移动,最终通过咳嗽排出体外。通常,患者会采取一些特定的卧位,如头低脚高、俯卧位等,这些卧位有助于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流入大气道,便于咳出。⑧超湿化(Humidification):通过使用湿化器或加湿装置来完成,这些设备可以将水分添加到吸入气体中,从而增加气体的湿度。⑨振动排痰机(Vibrating thoracic mobilizer):振动排痰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单元发送指令,使振动装置产生高频振动。这些振动传递到患者的气道和肺部,帮助松动和移动分泌物。患者需采取不同的卧位,以确保振动效果达到最佳。

1.3观察指标 (1)肺功能改善情况: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2)并发症发生率。(3)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x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 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x±s,分)

组别

FEV1(L)

FEV1/FVC(%)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43)

1.32±0.41

2.14±0.33

49.57±7.19

60.13±10.25

对照组(n=43)

1.26±0.33

1.82±0.29

48.92±7.11

55.28±10.58

t

0.4461

4.9345

0.3864

2.6391

P

0.6572

0.0002

0.7003

0.0101

2.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n)

腹胀

呼吸道感染

器官衰竭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43

1(2.33)

0(0.00)

0(0.00)

1(2.33)

对照组

43

5(11.63)

2(4.65)

1(2.33)

8(18.60)

P

P<0.05

P<0.05

P<0.05

P<0.05

2.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n)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43

26(60.47)

9(20.93)

8(18.60)

35(81.40)

对照组

43

39(90.70)

3(6.98)

1(2.33)

42(97.67)

χ2

4.9480

P

<0.05

三、讨论

气道廓清技术在呼吸科的临床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

域。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减少气道阻力,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在临床上,气道廓清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重症肺炎、肺纤维化等疾病的治疗中。

气道廓清技术包括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两大类。物理疗法主要包

括呼吸操、拍背、震颤、呼吸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增加气道分泌物排出、减少气道炎症和肿胀、改善气道纤毛运动等方式来保持气道通畅。药物治疗则包括祛痰药、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气道炎症、舒张支气管、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等作用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气道廓清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进

行个体化的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COPD患者,可以通过呼吸操、拍背等物理疗法来促进痰液排出,同时联合使用祛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来缓解呼吸困难;对于哮喘患者,则可以通过呼吸治疗、抗炎药等方法来控制炎症和改善气道高反应性。

综上所述,气道廓清技术在呼吸科的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和操作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贺嘉,李梦琪,李雪宁,等.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3):330-334.

[2]陈彦平,陈冬凯,张冬梅,等. 维生素 A、D、E 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9,47(9):1598-1602.

[3]陈洪,韩允,罗勇. 维生素 A 缺乏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22):3415-3418.

[4]朱莉,许宏苑,王蕊,等. 维生素 D 缺乏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4):4745-4747.

[5]耿芳,马卉,梁静,等. 血微量元素缺乏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1,15(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