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招商引资政策及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3

宿迁招商引资政策及策略研究

宁德智

宿迁市委党校

摘要:近年来,宿迁市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政策,经济总量不断发展壮大。但存在招商引资项目体量偏小、招商方式创新性不够、项目管理服务不够等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招商引资的效果。这就需要在今后招商引资过程中不断招大引强,拓展招商方式,不断提升招商项目的质态,建立统筹工作机制,

关键词: 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招商策略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自建市以来,宿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府职能。近年来,宿迁市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抓经济的头版头条,突出区域、资源、政策等优势,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全力以赴招大引强,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动能。

一、宿迁招商引资政策及策略的基本情况

为加大招引力度,2023年以来宿迁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工作体系的通知》《关于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暨“产业链招商竞赛”活动的通知》《2023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要点》等文件。全市锚定招商引资“6211”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全力推动重大项目招引和落地转化围绕全市20条重点产业链排定招商引资、供需对接、产业发展论坛、技术攻关等活动60场以上。与苏州签订《苏州宿迁产业链协同创新合作伙伴计划》,从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对接等九个方面促进两地重点产业链协同创新、深度合作。近年来,宿迁在各方面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政策,优化招商环境,取得了巨大的招商成效。

1、深化招商体系创新,完善工作体系

不断优化宿迁市“1689”招商工作体系。在现有“168”招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市县(区)联动,强化9个县区(功能区)招商引资主力军、主阵地、主引擎作用,打造“1689”招商工作新体系。市招商办要发挥统筹调度作用,加强“1689”招商体系日常调度管理,统筹市级招商专项资金的高效使用和绩效管理,健全招商引资协同机制;驻外招商局要发挥突前尖兵作用,既要着力项目招引,也要做好所驻区域招商服务;招商服务中心要发挥服务保障作用,一方面做好线索搜集、项目招引,另一方面全力为全市招商项目做好服务保障;县区(功能区)要发挥承载支撑作用,勇当项目招引“主力军”,打造项目承载“主阵地”,强化项目服务“主引擎”。

构建“1+5”产业链招商体系。建立重点产业链+市挂钩领导、产业链牵头部门、市直相关职能部门、驻外招商局、县区信息共享、协调推进的“1 + 5 "产业链招商体系。产业链牵头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产业链工作专班,推进产业链招商各环节工作开展;市直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做好项目帮办服务和要素保障工作;驻外招商局要深耕驻地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县区(功能区)要编排产业链招商活动计划,编制“图谱”“清单”,组建小分队,实施精准靶向招商。

2、加强产业研究,准确把握招商趋势

立足产业需求,提升产业招商精准度。聚焦主导产业,围绕业体系,紧扣千亿级产" 6 + 3 + X " 产业目标,大力招引与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等产业契合度高、投资匹配度高的项目。聚焦重点产业链,围绕20条重点产业链,针对性招引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确保新签约项目符合20条重点产业链项目占比80%以上。聚焦链主企业,围绕已有“链主”企业的产业链,着力招引一批上下游企业;针对没有“链主”企业的产业链,梳理目标企业,开展“点对点”精准对接,全力吸引落户。

深化招商规划研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分析研究,精准把握缺失环节和短板弱项,绘制产业链“四张图”(即产业链图谱、产业招商热力图、本地产业布局图、区域资源现状利用指标图),梳理编排“五清单”(即延链强链壮链需求清单、断链断供风险清单、重点靶向企业清单、政策清单、市场化招商机构清单),筛选重点领域细分赛道,明确产业链招商重点和路径。

宿迁市招商办梳理汇总各县区(功能区)已有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形成一体化政策汇编。各地各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政策合力,新出台的招商政策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注重政策的统一互补,支持力度与企业贡献、经济社会效益挂钩。各地各部门要定期开展招商引资政策清理和规范工作,加强招商引资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强化对招商引资项目评估、合同审查、落地服务、政策制定及兑现的监督检查。

3、强化活动组织,持续掀起招商热潮

近年来,宿迁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暨“产业链招商竞赛”活动,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一季度一主题”“招大引强”“招商项目加速落地”四项攻坚行动,以高质量活动实现高效率引资。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设置季度主题和目标,力争四季度末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0个、50亿元以上项目20个、百亿级项目6个。市级招商活动由市招商办统一审核把关、统一预算管理,对签约项目统一扎口汇总、统一考核认定;产业链招商活动以小型拜访推介为主,项目资源统一汇总到市级重大招商活动上集中签约,切实提升活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突出产业招商活动。围绕" 6 + 3 + X " 产业体系和20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各类拜访推介活动,签约一批补链强链壮链的核心环节项目。在市级层面办好“2+4”重点招商活动,“2”是办好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和绿洽会“一节一会”,持续打响“绿洽会、运河品牌电商大会”两大招商品牌。“4”是深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精心组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场投资环境说明会,以高质量活动实现高效率引资。

4、精准服务帮办,加快项目落地转化

完善帮办服务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个方案、一帮到底的模式,建立从签约到落地转化全流程跟踪帮办机制,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产业链挂钩市领导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招商引资中的问题;产业链牵头部门按条线推进产业链服务帮办;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做好招商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县区(功能区)组建专业化全链条帮办代办队伍,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快速通道”,实现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全流程无缝对接。确保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年内转化达开工率50%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年内转化达开工率25%以上。

提升园区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园区作为产业链延伸主战场、产业发展主要载体的积极作用,以园区主导产业为核心,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招引“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性高”的产业链引擎性项目,推动园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二、宿迁招商引资政策及策略存在不足

尽管宿迁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招商引资政策及策略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一是招商引资项目体量偏小,缺乏“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周边兄弟城市相比,我市招商引资的项目体量明显偏弱。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重特大产业项目更是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我市招商引资的项目大部分集中于10亿元以下的规模,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项目比较少,1000亿元更是难以突破。这就造成我市工业集成度不高,缺乏大的行业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在招商方式上创新性不够,停留在传统的招商模式。与发达地区相比,招商方式还不活,理念还不新,思路还不宽,还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作为苏北地区,我市在招商上的突破点主要集中在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上,过分强调政策的激励作用,部分地区为争取到更多的外来项目和资金,甚至不讲规则、不守底线、不惜代价,致使拼政策、拼土地、拼环境等各自为战的内耗型的恶性竞争相当激烈。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和委托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运用不够,招商引资的市场化机制弱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全民招商和行政推动阶段,不能适应新常态下招商要求。由于项目有限,各地各单位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各自为战,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资源、信息等不能共享,难以在工作上形成合力,而且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争商抢资现象,致使招商引资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很高。

三是招商项目推进上,管理服务不够。有些部门在招商项目总体上仍然存在重招商轻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等现象,缺乏规范有序的管理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准入把关不严。虽然近几年来,各地都在开始逐步由盲目招商向挑商选资转变,建立了项目准入机制,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及高层次专业人才,很难对所有招商项目做出科学论证和有效筛选,项目质量得不得保障。项目推进不力。一些地方在招商项目推进和淘汰约束方面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项目落地不快,实施乏力,一个别投资商甚至动机不良,借投资之名行融资之实,致使已有招商项目推进机制执行走样,造成土地资源低效利用或长期闲置。营商环境不优。一些握有实权的单位和部门,权利意识强烈,服务意识淡薄,没有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局和改善政府形象的高度出发,在为企业服务上说得多、做得少,投资服务、投资承诺不到位,服务不优、效率不高。

三、完善宿迁招商引资政策及策略的建议

(一)突出招大引强,营造“大招商、招大商”浓厚氛围

强化“一把手”招商工程。加强市级统筹和领导,强化各县区(功能区)、驻外招商局、市直相关部门招商职能,各地各部门要“一把手”负总责,开展常态化外出招商。坚持集中推介、小分队招商和精准拜访相结合,市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点对点”外出拜访1次,8个招商服务中心、产业链牵头部门主要领导年度外出招商6次以上,各县区(功能区)主要领导每月至少要外出招商1次。深化市领导联系项目机制,建立招大引强项目动态管理库,排出一批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按照产业分类由产业链挂钩市领导牵头联系,落户县区(功能区)、产业链牵头部门跟进落实,倒排时间计划,全力抓好项目推进。

主攻“三类500强”企业。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500强“三类500强”企业,“拉网式”摸排企业投资布局情况,靶向招商、分类施策、重点促进,力争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和集聚上下游企业组团式投资、集群式发展。鼓励“三类500强”企业来宿设立企业(集团)总部、中国区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物流、采购、销售、结算、财务、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总部和投资产业项目。

(二)拓展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深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模式。用活用好“四张图”“五清单”,打造“专业、专职、专人、专注”的产业链招商队伍,成立产业链招商小分队,围绕重点区域和目标企业,常态化开展“点对点”对接洽谈。采取“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政策措施、一批园区载体、一系列招商渠道”的模式,定期调度产业链招商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工作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着力攻坚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三个千亿级产业,年度实现符合三大千亿级目标产业定位亿元以上达开工项目不少于74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7个。

探索市场化新型招商。推动招商方式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变,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组建招商公司,以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招商人员积极性。加强以商招商,鼓励本地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上市企业积极投身招商工作,努力实现招商成本的最小化和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强化中介招商,加强与中介机构、投促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不断拓展项目来源渠道、延伸投资推广网络。深化资本招商,积极运用基金招商、股权招商等新模式,更好发挥市级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投资。

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持续优化招商队伍人员结构,把更多懂政策、懂产业、懂企业的干部充实到招商队伍中去,着力打造“一专多能”的招商铁军。组织部门要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招商人员选配,坚持激励约束并重,旗帜鲜明在招商一线培育锻炼、考察识别、大胆使用干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全面激发招商队伍动力。各地各单位要加大招商人员培训力度,围绕产业发展、法律法规、宏观政策等重点领域,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专题培训、实践锻炼,着力提升业务能力、增强专业素养,真正以铁肩膀挑起招商重担子,用真本事推动项目大突破。

(三)精准评估论证,提升招商项目质态

强化项目落户评审。建立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产业链项目评价方法、标准和方案,为产业链项目招引精准把关。严格“六度”标准,突出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亩均产出高等“三高”要求,原则上新入园项目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330万元、亩均税收额度不低于10万元。规范项目准入,对拟引进项目的投入、用地、环保、能耗、安全、效益、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参加市级招商活动、签订招商合同、办理项目手续的依据,严把三个关口,做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要、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项目坚决不要、低产出低效益低回报的项目坚决不要。

严格项目信息审核。按照“谁提供、谁举办、谁负责”原则,加强招商引资项目信息的采集、整理以及真实性、科学性、可靠性审查,做到有证可查,确保准确无误。县区(功能区)上报项目由属地负责,招商活动签约项目由主办单位负责,从集中签约到落地转化全流程跟踪监管,坚决杜绝招商项目弄虚作假。

建立健全项目洽谈退出机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全流程跟踪招商引资项目进展,健全评价体系,完善退出机制。对投资方明确表示终止投资和不符合承载地要求的项目,及时解除合同、收回配套资源、处理遗留问题,盘活招商资源,开展二次招商。

完善招商考核机制。建立“监测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分阶段分层次设置不同指标进行评价,统筹运用监测结果、考核结果,形成招商成果综合评价。建立“项目跟踪监测库”和“重点考核推进库”,动态监测进展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考核库,加速落地转化。突出大项目招引、项目转化及产业链招商导向,设置重特大项目、达开工转化率、产业链项目指标,考准考实项目质态。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工作机制,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采取查阅台账+实地考核方式按月考核各地项目情况,年终对重大项目“回头看”,综合评价招商成效。

参考文献:

[1]王迪:《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模式创新研究》,载《特区经济》2024年第1期。

[2]曹洪:《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竞争策略演变探析》,载《当代财经》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