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4
/ 2

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体会

樊耀辉1  樊宗冰2

1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中医医院  内蒙古赤峰市  025550      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要:缺血性中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从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具体治疗案例、研究进展与展望三个角度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案例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包括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缺血性脑血管病[2],其发生率为80%。伴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病患者数量迅速增长。二十多年来,我国中风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根据2008年第三次国家死亡原因统计,脑血管病已成为第一大死亡原因。中风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四高”特征,我国每年约新增250万中风患者,更是有150万患者因此丧命,70%患者伴有偏瘫、失语等残障,5年复发率超过40%,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在中风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获得较好的效果。

1、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机制涉及气虚血瘀、痰瘀阻络、风阳上扰等中医病机。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重要原因,气虚则气血不畅,血瘀则血行不畅,形成局部缺血病变。此外,痰瘀阻络亦为临床常见病机,主要表现为痰湿阻络,气血不畅,脑血管供血不足而诱发中风。风阳上扰,为风邪侵袭,与体内痰湿互结,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是由于脑血管的狭窄和闭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气虚血瘀证是中风病中常见的证候类型,临床上以气虚血瘀证为主,舌质淡白,脉沉细;痰湿阻络型主要表现为舌象不清,口吐白沫,脉滑数等;风痰上扰型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口眼歪斜、大声咳嗽等症状[1]

2、中医辨证论治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缺血性脑血管病[2]。分型论治:风痰瘀阻证,治法为平肝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风阳上扰证,治法为镇肝熄风,养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气虚血瘀证,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痰瘀阻络证,治法为化痰祛瘀,活血通络,温胆汤合四物汤加减;痰火上蒙清窍证治法为清肝熄风,豁痰开窍,方药安宫牛黄丸,羚羊角钩藤汤加减;痰浊内闭清窍证,治法为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方药苏合香丸口服或鼻饲;阴竭阳亡证,治法为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方药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后3个类型,病情危重,需多方法配合积极抢救治疗。

3、具体治疗案例分析

3.1临床症状

患者郑某琴,2023年12月26日就诊。该患有高血压病史,约4个月前,不明原因发作性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有言语謇涩,口角歪斜,多次在阿鲁科尔沁旗某医院确诊“脑梗死”,住院10天左右后,好转出院,且无明显后遗症。6小时前,患者再次发作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有言语謇涩,口角歪斜,无明显头痛,无神志不清等,家人发现后将患者送入阿鲁科尔沁旗中医医院,来我诊室就诊,入院后约3小时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改善,头颅磁检查回报:右侧脑室前角旁脑出血,建议复查,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多发脑白质病变。脑萎缩鼻咽部黏膜增厚。结合临床,筛窦及双侧上颌窦慢性炎症。我科以“中风”收住院。入院时症见:发作性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有言语謇涩,口角歪斜,大量活动后胸闷胸痛,无明显头痛,无神志不清等,纳寐可,二便可。查体:T:36.1°℃BP:160/9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发育正常,扶入病室,查体合作,舌质红,苔黄,脉弦。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啰音,心率77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左侧肢体肌力4+。

3.2常规检查结果

辅助检查:血常规、葡萄糖、血脂、血凝四项、D﹣二聚体测定、血钾、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肝功、肾功均无异常。尿素9.98(mmo1/L)↑,胱抑素1.22(mg/L)↑;同型半胱氨酸测定26.60(umo1/L)↑;心电图:窦性心律,77次/分,ST段压低。颅脑核磁:右侧脑室前角旁脑出血,建议复查,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多发脑白质病变。脑萎缩鼻咽部黏膜增厚,结合临床,筛窦及双侧上颌窦慢性炎症。

3.3病情诊断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风痰上扰证;西医诊断:脑内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劳力性心绞痛、高血压。

3.4治疗经过及结果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监测生命体征及对症治疗;中医辨证:肝阳暴涨,气血上逆,风痰上扰,蒙闭清窍。治以清肝熄风,开窍醒脑。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水牛角,川贝,夏枯草,钩藤郁金,黄芩,黄连,栀子,菊花,生白芍,竹茹,茯神木,生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治疗5天左侧肢体活动接近正常,此方加减治疗10天好转出院。

3.5治疗体会

临症经验认为,缺血中风,多需加用活血化瘀药,如水蛭,乌捎蛇,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而今之患,多有气虚,血虚,脾虚者,均可酌加黄芪,党参或太子参,茯苓,白术之类。脑缺血并见出血者,急性期慎用活血化瘀之剂,恢复期逐渐加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剂,需密切观察,及时调药。

4、研究进展与展望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些具有较好药效及安全性的中药复方不断涌现,将为中风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途径,也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新思路。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等,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提供理论支撑。从长远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仍具有很大的潜力,精准医疗是未来中风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策略。随着科学技术与医学理论的进步,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前景将会更加光明[3]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具有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优势,且毒副作用少,成本较低,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应加强中医人才的临床研究,把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艳红.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4,39(06):1064-1067.

[2]刘丹,李文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3,32(06):625-628.

[3]刘向哲,宋艳芳,冉春龙,张道培,王新志.基于八纲虚实辨证分期序贯治疗缺血性中风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30(09):18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