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4
/ 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设计研究

董子豪

130402199608062715

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中,隔震减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日益凸显其重要性。隔震减震设计通过巧妙地在结构中设置隔震层或安装减震装置,实现对地震能量的有效吸收和分散,从而显著降低结构的响应程度,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将对隔震减震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推动该领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设计

1 隔震设计概述

隔震设计原理基于结构动力学和地震工程的基本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建筑物的关键部分,如基础或结构的薄弱环节,设置隔震层,以隔离或减缓地震能量的传递。这一层通常由一系列隔震装置组成,如橡胶垫、金属弹簧或空气囊,它们能够吸收和消耗地震引起的大部分能量,从而降低上部结构的振动响应。

隔震设计的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延长自振周期:隔震装置通过增加结构的非线性阻尼特性,使整个结构的自振周期显著增加。根据地震动力学原理,地震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低频段,延长自振周期意味着结构在低频地震波作用下响应较小,从而降低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冲击。

能量耗散:隔震层中的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能量耗散能力。在地震作用下,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并消耗大量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其他形式能量,如声能或位能,从而有效减轻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

隔离作用:隔震装置在地震期间能够使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这种隔离作用减小了地震能量直接传递到上部结构的程度,使得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运动更加独立,避免了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共振效应,从而减少结构损伤。

保护关键功能:对于那些对安全性或功能完整性要求极高的建筑,如医院、学校和重要历史建筑,隔震设计能够保护关键功能区不受地震影响,保证灾后的快速恢复和使用。

然而,隔震设计并非万能解决方案。它对地震波的频率敏感,对于高频地震波,隔震效果可能并不明显。此外,隔震装置的设计和选择需考虑到建筑物的类型、使用功能、地震风险以及经济成本,以确保最优的隔震效果。因此,深入理解隔震设计原理,结合实际工程条件进行科学的隔震装置选择和配置,是实现有效隔震的关键。

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设计

2.1 材料与构件的选择

对于高层住宅建筑,强烈推荐采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等优质材料。这些材料以其卓越的承载能力、出色的延性以及优异的抗震性能,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高强钢筋以其卓越的强度特性,为建筑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使建筑物在面对较大应力时,特别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效避免断裂现象的发生。而高性能混凝土则以其卓越的抗压强度和良好的韧性特点,为高层住宅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遭受地震等强烈外力作用时,高性能混凝土能够发生较大的变形而不发生断裂,从而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保护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安全。此外,除了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外,构件的连接方式也是确保高层住宅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结构的整体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件之间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在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可靠的连接方式,确保各构件之间的紧密配合和协同工作。

2.2 合理设计技术参数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关于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应合理设计技术参数,并保证所搭配的阻尼器等隔震减震设施数量符合工况要求。比如在某工程中使用黏滞阻尼器,其阻尼指数应为0.2,阻尼系数应为500kN/s/m,最大阻尼力应控制在350kN左右,容许位移量设计值应为±30mm。只有合理控制相关参数,才能体现出技术优势。而且还需结合各地区地震发生频率,即属于罕遇地震地带还是多震地带。之后还需从层间剪力、位移角等方面衡量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即多震地带内建设建筑物,可妥善安装黏滞阻尼器,利用该设施增强层间剪力,保证建筑物建成后能多次在地震灾害中起到隔震减震效果。至于位移角参数,在比较不同方向建筑结构应用与未用隔震减震控制技术时,显然应用该技术对应的层间位移角更小,表明使用阻尼器后能应对层间位移风险。尤其在多震地带建筑物频繁遭受地震危害,若出现较大的层间位移角,将直接缩短建筑结构使用年限。所以,经过布设相关设施后形成的建筑结构,若能保持较小的层间位移角以及较大层间剪力,即可提高减震率,因此,应加强对隔震减震建筑结构关联参数的优化设计。

2.3 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是指在建筑整体结构设计过程中,通过将其结构进行悬挂来形成新型的悬挂结构。这种悬挂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地震灾害时给建筑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地震灾害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并不能直接传导至处于悬挂状态的建筑上,这就使地震能量所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悬挂隔震措施多被应用在规模较大的建筑中,这些建筑多为钢结构,因此此种隔震设计方式可以起到较好的减震隔震效果,悬挂隔震通常可以分为主框架和子框架两种。其中子框架主要通过锁链的方式与主框架连接,当地震发生时,尽管框架会发生摇晃,但因为子框架是以锁链的形式在主框架上连接的,所以其地震能量在传导至锁链位置时,会由锁链的摆动而被消耗掉一部分,从而使得地震能量在传至主框架时已经较之前被大大的削弱,如此地震能量对主框架所造成的危害也大大降低。可以说,悬挂隔震是一种效果较为出色的隔震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加以合理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2.4 耗能减震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耗能减震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旨在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减少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振动和破坏。耗能减震设计的核心在于将地震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降低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耗能减震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增加耗能装置,如阻尼器、耗能支撑等,实现能量的转化与耗散。这些装置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其次,优化建筑结构的布局和构造,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例如,采用柔性结构体系,通过结构的变形吸收地震能量;或者利用多道防线设计,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逐层消耗能量,降低破坏程度。此外,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也是耗能减震设计的重要方面。例如,采用高阻尼材料、自复位材料等新型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和自恢复能力;同时,通过精细化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耗能减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不同地震烈度和频率的影响。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评估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并据此优化设计方案。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耗能减震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材料选择和工艺控制等手段,实现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减振和耗能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对于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显著的重要意义。我们坚信,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隔震减震技术将持续取得新的突破,为建筑物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结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人类创造更加稳固、安全的居住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宁宁,李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设计研究[J].居舍,2024,(16):144-146.

[2]李泽鑫,刘传浩.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24):10-12.

[3]吴彬,胡伟华,阚正武.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3,(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