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景观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4
/ 2

疗愈景观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余思梅

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将疗愈环境理念与公共空间结合,不仅丰富了疗愈性街道空间理论,还有效延伸了环境心理学和街道更新相关研究内涵。本文归纳总结了疗愈景观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为公共空间的疗愈效益更新与设计提供了理论方法。

关键词:疗愈景观;公共空间;应用

1疗愈景观概述

疗愈景观是一个包含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自然元素和开展各项活动的综合景观环境。疗愈景观环境最初的概念固有于医疗机构、医院、养老院等环境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观念与现实需求的逐步改变,只有身体上的健康不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人们开始注重心理健康与精神满足。疗愈性景观与普通公园最大的区别在于能一定的恢复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它能够减轻使用者内心的压力、焦虑等,让他们的内心得到疗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机能状态并激发活力,具有多个正向影响。具体表现则是将自然界中的山、水、植物、风光作为基础元素,运用园林、绿地等作为载体进行疗愈,其中也包含了具有疗养性质的景观。

2疗愈景观空间构成研究

2.1物理环境影响因素

疗愈景观中影响空间因素主要有光线、声音、色彩、材料等环境因素。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光线周围的环境对人们身体和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昏暗的环境会让人感觉到沉闷从而产生抑郁的情绪;太阳的过度接触会产生暴躁的情绪;空间光的舒适程度能大大影响使用者的健康和心情,合理的运用能起到疗愈的作用。声音与人的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它会刺激人们的听觉系统从而产生影响。通常,我们会把不喜欢的声音认定为噪音,这些都会对使用者造成不良影响,相反,悦耳的声音则会使人心情愉悦。在疗愈景观中巧妙地对刺激人们的听觉,使其产生正向作用。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色灯光的照射下,可以极大地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红色照片灯,可以让头痛感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缓解。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疗愈功能:黄色可以增强自信心等。材质的软硬程度、纹理以及表面的色彩等内容会直接对居民们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各种材质给人的视觉、触觉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基于疗愈景观环境的特性,在设计中应考虑不同材料的合理运用来减轻居民对环境的距离感,使使用者身心舒适。

2.2心理环境影响因素

(1)激发积极感受。据奥姆斯特德研究得出,自然条件能够赋予人体会到舒适、宁静、放松的感受,进一步调节居民的情绪和心理。随后卡普兰夫妇也提出具有诊疗成效的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帮助。泰国疗养花园坐落在SomdechPhraDebaratana医疗中心大楼的十楼,把这片二千四百平米高的屋顶设计成为整个海拔最高的空中疗养花园。以康复花园空间营造与五感疗法设计的思路对基地进行环境营造。阳光、植物特有的自然芳香,自然的绿色景观能直接对使用者自身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为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宁静和自我疗愈性体验环境。在景观环境中的整体装饰性因素也能激发使用者的积极感受,比如陈列艺术景观小品或者展览居民们自己的艺术作品等方式,其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这一方面欧美国家比我们更早重视,将其传统艺术精神融入到医学和生活实践中。国内近几年也小有成就,例如重庆龙湖颐年公寓的康复花园,其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怀旧心理,运用了城市文化及背景元素等装饰性因素,在建筑立面绘画了重庆标志性图案,让老人们在景观中感到亲近、温暖的感受。将装饰性因素引入到城市到疗愈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帮助居民们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在观赏艺术品时会忘记烦恼,置身于艺术的世界中。(2)实现自我价值。郭毓仁等专家认为适当的增设园艺操作等方式的艺术活动,能够让居民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居民们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的世界里以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抒发情感,实现自我价值。

3疗愈景观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3.1构建舒适的街道空间尺度

(1)绝对尺度。研究表明,街道宽度过于大会增加人们过街的距离,降低两侧行人的社交可能性,容易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降低街道空间对人们的吸引性,不利于人们的身心疗愈。因此,在对街道空间尺度进行设计时,要保证适宜的步行道宽度、适当开阔的街道界面,构建合理舒适的街道空间。适宜的街道空间尺度可以促进人的心理交往距离。1米之内为亲密距离,可以清楚看见人的五官与表情;4米-7米是能够分辨人的五官距离;20米-25米是人能被清晰辨别的最大距离;30米外大致能分辨人的模样。由此可知,街道空间宽度最大距离在20米,超过20米尺度过大,对于人们之间的心理交往影响弱,无法更好地通过街道疗愈效益。在街道空间尺度的设计中,对于尺度较大的街道空间可采用大体量的植物、基础设施等加以填充,丰富空间结构,从而营造出合理的空间尺度;对于空间尺度较小的街道,可以通过小体量的低矮灌木保证空间的视线开敞度,也可以通过地面水景装置或镜面等视觉假象营造开敞的空间尺度。同时,通过地面铺装,对空间尺度感进行调整,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比如,在空间尺度较大的街道上,可以采用体型较小、形状紧缩的铺装,从而创造出一种收缩的感觉;在空间尺度较小的街道使用较大块状的铺装,使视觉上产生一种宽敞的空间效果(2)相对尺度。街道空间的宽高比是影响人们疗愈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开阔的街道视野对人们的疗愈效益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越宽敞的街道疗愈效益越高。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将街道高宽比为D/H。人的视角范围受街道宽度和建筑高度影响,不同的视角会引起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当D/H<1时,行人的视线会被高大的建筑遮挡,街道空间狭窄,给人带来压迫感。当D/H=1时,视线角度为45°,是人体最为舒适的角度,街道高度与宽度之间保持均衡。当D/H=2时,视线角度为27°,视线范围较宽阔,街道宽度较宽,社交范围有一定的远离感。随着比值的增大,街道空间的远离感越强。因此芦原义信认为当D/H在1-2的范围之间是人体对空间尺度感到最舒适的比例。为了使人们在城市街道空间中进行行为活动及社交活动时有良好的行为体验,在进行街道空间尺度设计时,应当结合街道实际情况,参考街道宽高比的应用,保障街道界面的开敞度同时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增加街道空间尺度对人体的疗愈作用。

3.2创建半私密性交往空间

街道社交行为一般包括购物、询问、洽谈、游戏等,这类行为可以分为通过行为和停留行为。当个体在街道空间中停留时间越长,越能激发更多的社交行为,增强疗愈效果。人们往往更喜欢有安全感的地方,譬如背面靠墙或者有依靠的场所,这类空间环境更能满足人们对私密性的需求。我们对街道半私密空间设计时可以利用有形的物体围合、利用心理提示作用建造私密空间。有形物体指的是公共设施和植物等。譬如街道空间中可以通过设置半围合的公共座椅形成视觉和心理上的半私密空间,既实现了空间划分,也起到了安全感暗示作用;植物在景观中除了观赏外,还具备围合、限制、划分空间的作用。比如从平面上,不同高度的地被植物及低矮灌木可以暗示空间边界,一块草坪也暗示着空间范围的划分;从垂直面上,可以通过树干、叶丛、树枝的高度影响空间的闭合感;利用植物的疏密程度也可以建造出带有私密性质的景观空间。除了植物的高差,不同种类、质感、色彩的围合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半私密交往空间。利用心理提示主要指通过公共设施如雕塑、柱列、铺装变化、景观亭等,这些提示物在合理位置布置就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心理暗示,暗示景观环境的变化,从而在心理上主动划分为独立空间,被赋予一定的私密感。

参考文献

[1]刘紫薇.面向城市压力人群的疗愈式空间研究-深圳城市绿道驿站设计[D].汕头:汕头大学,2022.

[2]马磊,张韫,牛楷然,位梦瑶.公众精神健康视域下的社区疗愈空间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22,45(1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