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之我见

/ 1

《琵琶行》教学之我见

环江二高  韦宏宁

   琵琶行最有名的句子,老师们都知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会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的抓手梳理课文。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生硬的说他们是知音,学生可能会有所生分。个人认为,从文本入手,才是最好理解他们作为知音的切入角度。

第一,白居易不仅仅是一个谏议大夫,一个司马,更是一个懂音乐的文艺大咖。他与长安少爷有质的不同。何以知之?单凭这几话: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这是赞赏的语气,是弹奏前的情绪需要。如果外行人肯定生气,什么意思?我花钱买唱,你给我摆脸?比如说:如果老师课前情绪不好,知音的同学知道今天课堂需要这个情绪,而不是老师带情绪上班。这为后文做了铺垫。再如,初为霓裳后六幺,他曲目了如指掌。看来白居易在京城没少花心思在音乐上。第三,对音乐的描写出神入化。没有生活的体验真的难写出。所以莫泊桑说优秀的作家往往需要体验各种生活,我也想当作家,就是没钱体验生活。

第二、多次的侧面描写也能证明白居易懂音乐。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惊呆了,听众惊呆了,被吸引住了。这比正面更具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等。

第三,白居易从心理上理解歌女,和一般的只为了钟情声色的买客有质的区别。当看到歌女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时,一般的客人会发火,会不耐烦,但白居易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歌女的害羞按常理不应该,13岁开始登台表演,而且是长安名妓,怎么可能害羞呢?是不是长得丑?不是,因为“妆成每被秋娘妒”,无人嫉妒的人生不完美,无人嘲笑的理想不值得。那也不丑啊,可是为什么!只有一种解释,年老色衰,生意惨淡。强有力的照应了后文。因为后文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宁愿泡茶不理我。去来江口守空船。以后就靠这条破船度日了。用了空船形容,估计没多少人愿意买票登船,听自己表演了。此时的歌女面临人生的几重遭遇:年老色衰、家破人亡、弟走从军阿姨死,丈夫绝情出走,接盘侠也不愿做了,生存还是毁灭?歌女的伤痛只有白居易能懂。

第四、凄凄不似向前声,体现了琵琶女高超的适应能力。为何不似向前声,因为她已经带入白居易的生活体验,不仅仅是她之前的自己。白居易本为京官,地位显赫,最重要的是能力出众。怎么知道?为君翻做琵琶行,倚马可待听完即写。这不是能人是什么。这又是二人为知音的又一例证。

第五、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与“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两人互诉衷情是一次大突破。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大家想想,全天下会有多少对朝廷大官和江湖歌女互诉心事?这是他们心有灵犀的又一力证。有多少歌女会向买客吐露真诚?又有多少官员会向歌女诉说心声?这次相遇堪称千年等一回。一个弹奏,一个作文。绝配!这句话还隐藏着这样的意思,我们从同一个地方来,漂泊到同一个地方,命运坎坷类似。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一个是贬谪浔阳的京官;一个是伦落浔阳的天涯歌女。这两句话是对“同是天涯沦落人”最好的诠释。

第六、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这几句话再次证明白居易是个音乐发烧友,是个真正懂音乐的人。他从音乐里看到了他和她的人生,他从两人的人生命运听到了音乐。与其说是音乐把两颗心交汇在一起,还不如说是懂音乐,通人情的白居易成就了这一场千年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