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4
/ 2

一流本科专业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吕韫

天津工业大学

摘要:在当前形势背景下,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关键,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大量技术领域人才。培养高质量创新能力人才成为当今高校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尤为关键。本文主要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理念、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探索。

关键词:一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革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资源中最关键、最稀缺的顶尖部分。当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是每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

早在2005年,钱学森就问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多年来,钱学森之问牵动着方方面面的思考。2009年,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1.0”,也称“珠峰计划”),主要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开展试点,希望培养“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又发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简称“拔尖计划2.0”),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培养措施。

所谓拔尖创新人才指的是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未来能够引领各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拔尖”和“创新”并不完全重合。拔尖的概念更多指的是在人群当中选拔出尖子的学生,而创新不仅仅是创造新知识、新领域、新技术,它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素质,即对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在一流本科专业背景下,天津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自2019年建开启了“应用物理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成立了拔尖创新实验班。在全新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下,学院采用了个性化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热爱基础学科学生,采用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且深挖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总体上投入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营造一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具有远大抱负的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从而培养出热爱基础学科、具有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科学实验能力,推动科技文化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参与未来国家科技竞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才。这也是“物理学人才培养拔尖班”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实现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具备一流的师资队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几个关键要素。

  1. 一流专业必须具备一流的师资队伍:

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师都有很多崇高的称谓。现代大学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承者,更是创新思想的引领者。通过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带领学生探索科学新规律,发现新知识,创新新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研发项目的优秀程度,以及立德树人的品质,对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具有导向性和引领性。更是培养出新时代具有创新性的优秀学生的主要承担者。

所以,要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

  1. 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带领学生参与丰富的科研实践活动。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例如运用案例教学,以问题方式引出相关的教学知识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要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和体验知识特点,可以深入了解知识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给学生提供各种途径,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例如通过学科讲座科技展览等让学生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使学生对专业有进一步了解;还可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等各种实践活动。所以,只有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积累宝贵的学术和实践经验。

  1. 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只有制定了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还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上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我院于2019年制定了拔尖班培养实施细则。文件中要求拔尖班要独立编班,学生自愿报名,根据成绩排名及面试成绩择优录取,学习过程中采用动态分流与动态曾选机制,动态从专业中选拔优秀的学生。在师资配备方面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授课。推行“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导师制就是为每个学生配备1名指导老师,并且采用双向选择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选课,关注身心发展,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整个学习生活全程由导师跟踪。小班化即采用小班教学,小规模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优点,最重要的一点可以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展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高层次专家为支撑,将跨学科科技前沿课程与高水平学术讲座贯穿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秉承“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的学习。采用国际化培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先为拔尖班学生提供交换生、国际学术夏令营等各种长短期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科研工作,尽快融入学科前沿领域。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探索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贯通式培养也很重要。目前,贯通式培养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对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很重要。

所谓横向贯通式培养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培养的基础上,探索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方式,共享共建横向学科交叉,打造综合素质培养模式。通过打通学院、学科、专业,将跨学科、跨专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交叉专业和课程建设,拓展通识教育的宽度。这一目标需要多学科合作,对于理科教学是有很大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全新的横向贯通式培养模式。

纵向贯通式培养即“一站式”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出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高考进行选拔,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对人才培养阶段进一步整合优化。这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了阶段性的过渡,特别因毕业、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花费大量时间,从而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