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法善治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法善治

杨慧

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复兴区分局  河北  邯郸  05600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必须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还要促进包括精神和生态方面在内的更加全面的共同富裕。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杠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法善治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推进探索实施现代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就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事务进行民主协商和协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将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入治理理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治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建设和改造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或提供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服务,积极探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要努力增强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农村生态治理的生态自觉性,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民生态环境保护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制定生态环境规制措施。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社会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刚性约束,防止无序发展和低端扩张。它是规范经济和社会活动以减少环境污染的行为。① 强调规划指导。从宏观上看,要深入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家空间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更好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从微观上看,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② 加强红线约束。统筹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根据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在生态保护红线内,仅允许开展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③ 完善管理创新。加快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促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资金、有监督的管护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核心在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① 推动农村产业生态化转型。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同时,建立绿色发展分类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差异化的激励约束政策措施。② 推进农村生态产业化。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生态功能,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有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③ 市场创建和运营。依托公共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初始配置、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制度。④ 建立健全绿色定价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广质优价廉的绿色农产品。

 提高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生存”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公共服务需求。在实践中,通过设立生态公益阵地,安排村民参与生态管护,成立生态建设专业合作社,吸引村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① 生态公益阵地的设立体现了“以工代赈”“以工换福”的理念,可以带动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帮助特殊群体获得社会认可。② 增加当地村庄的生态服务供给力度。

科技人才提升:积极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和质量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①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推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降低面源污染风险。②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区县、乡镇,确保农业科技服务职能职责不偏、农业科技发展定位不偏离轨道,确保人员数量充足、服务力量集中到位。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激励约束机制,为农业技术人员搭建成长通道,为他们创造价值提供宽松环境。③ 增强农机服务人才支撑能力,坚持分类、分级、分行业加大培养力度,加快培养一批善于管理、善于管理、擅长技术的复合型农机精英人才。通过加强农机人才队伍以支持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提高,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支持现代农业转型,我们可以促进农产品开发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高效利用农村资源,有效保护和开发水土等重要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利用过程中采取高效、无污染的原则。推广循环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和使用,同时引入科学合理的种养技术,采用节水、节地、节能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模式,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村民要牢牢把握“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战略方向。只有高度重视村庄的生态环境,才能自觉爱护。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改善人居环境,让村民获得更强的幸福感和舒适感。广阔的乡村变得美丽,美丽的中国才能真正实现。

充分立法:①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体系。立法应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基于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现状,有必要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② 既然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那么《环境保护法》就应该成为其根本性的法律,并增加其权威性。我们需要改变以惩罚为主要手段的立法观念,因为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非法实体追求非法利润。同时,我们需要改变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污染责任制。谁污染,谁治理,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由于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主体的非常规性质,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为了经济利益,环境破坏者宁愿受到行政处罚,也不愿受到污染控制。污染防治不再完全依靠单一的行政责任。污染防治应朝着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相结合的立法方向发展,将目前大量的行政处罚提高到刑事责任处罚。

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良法善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通过立法保护、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