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输注速度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效果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5
/ 2

血液制品输注速度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效果的影响分析

华洁

江苏省 江阴市人民医院 214431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制品输注速度管理,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的影响。方法:将中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间收治的常规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的一般信息进行回顾,并随机抽选出10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记名为对照组(n=50)与实验组(n=50),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输血管理时,由医务人员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案,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管理时,采用血液制品输注速度管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分析,对比输血安全性。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内患者的输血检验安全性和检验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存在(P<0.05)。结论: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不同输注速度下的输血效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输血过程更加稳定,整体治疗效果更佳。因此,合理管理血液制品的输注速度,对于提高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这一管理方法。

关键词:血液制品输注速度;急性消化道出血;输血;安全性分析

    急性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症,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等症状,其发病迅速、病情凶险,常常需要紧急输血以纠正失血性休克和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输血作为急救措施之一,具有迅速恢复血容量、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改善组织供氧等作用。在输血过程中,血液制品的输注速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合理控制输注速度,能够有效避免因输血过快导致的心肺负担过重、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过慢的输注速度又可能延误治疗时机,无法及时纠正患者的贫血和低血容量状态。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对输血速度的控制常常依赖经验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输注速度对患者的生理反应和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输血速度管理策略,对于提高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血液制品输注速度的管理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效果的影响,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和潜在价值,为优化输血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站收集用血医院中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间收治的常规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的一般信息进行回顾,并随机抽选出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随机记名为对照组(n=50)与实验组(n=50),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包含26名女性患者包含24名,年龄区间为30~65岁,年龄均值为41.4±5.2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包含23名女性患者包含27名,年龄区间为31~64岁,年龄均值为40.9±4.9岁。

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通过。本次研究基本资料由医务人员将其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后,确认两组患者资料可比性良好(P>0.05)。

1.2方法   

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输血时,医务人员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操作,首先鉴定患者血型在符合各项操作步骤的前提下开展输血工作。

实验组内患者则在输血前开展血液制品输注速度管理具体方式如下。

1.2.1 确认患者血型及配血检测

护理人员在确认血型后,应严格按照配血检测结果,选择适合的血液制品。配血检测应尽可能缩短时间,以减少患者等待时间,避免因时间延误造成的进一步血液流失和病情恶化。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无误操作。配血完成后,应立即记录相关数据,并将血液制品准备好,以便迅速开展后续输血工作。

1.2.2 输血前准备工作

在输血前,护理人员应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出血量、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初始输血速度,并准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如吸氧设备、心电监护仪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在输血过程中,应保持患者安静,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应激反应。此外,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输血过程及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其对治疗的配合度。

1.2.3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整

在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反应,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指标。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对于血压较低的患者,建议采取较为缓慢的输血速度,并随时观察其血压变化,必要时采取升压措施。对于出现过敏反应或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输血,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并报告医生。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保持高度警惕,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效果。

1.3 效果评价

    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后,通过对输血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输血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

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后,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卡方/t值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组别

例数

静脉炎

感染

溶血

总发生率

实验组

50

2

1

1

8.00%

对照组

50

6

3

2

22.00%

X2

9.2695

P

0.0000

2.2 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输血质量评分对比

在实验结果中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对于输血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更高,输血质量评分同样更高,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输血质量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输血满意度

输血质量评分

实验组

50

88.29±4.56

91.63±3.52

对照组

50

65.25±5.36

62.69±4.96

T

9.0956

9.1286

P

0.0000

0.0000

三、讨论 

急性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症,其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等症状,发病迅速且病情凶险。急性消化道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消化道黏膜损伤导致的出血,这种出血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数有增加趋势。研究表明,男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发病年龄多集中在50岁以上。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样,胃、十二指肠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是主要原因。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抗凝药物也是重要的诱因。

实验组在采用优化的血液制品输注速度管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合理的输注速度管理能够有效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血液制品的输注速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和生理反应。过快的输注速度可能导致心肺负担过重,引起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而过慢的输注速度则可能延误治疗时机,无法迅速纠正低血容量状态。

总而言之,合理管理血液制品的输注速度,对于提高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这一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自勇, 孙振威, 尚伟, 乔素冬. 积极输血与限制输血策略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 2022, 46 (07): 847-849.

[2]贾冰. 限制性输血、开放性输血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价值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比较[J]. 中国医学创新, 2022, 19 (07): 94-97.

[3]潘云振.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血浆与浓缩红细胞输注比例的探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 13 (03): 135-137.

[4]宋宇亮, 邓婉婷. 限制输血与积极输血治疗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J]. 当代医学, 2021, 27 (35): 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