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5
/ 2

西藏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

卫色卓玛

山南市乃东区乃东街道办事处  856000

摘要西藏高原特有的自然和气候,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导致了一些害虫和病害的发生。掌握其发生机理,制定相应的防控技术,是保证其高产优质的关键。本文对西藏地区的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西藏青稞;病虫害;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的保障与人民的粮食安全和民生息息相关。但因其独特的高山气候,导致其在生产中极易遭受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害的危害。其危害严重,严重时会造成产量的严重下降。明确其发生发展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对于保障西藏青稞生产、保障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病规律

(一)锈病

西藏地区青稞条锈菌(特别是青稞条锈菌)暴发于春夏,此时温度上升到11° C左右,再加上春季降雨增多,有利于该病菌的暴发。该疾病以风为媒介,扩散速度快,以四月和六月为高峰。前期研究表明,当大疫情发生时,如果不进行相应的防治,将导致青稞减产30%-60%,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发病初期多在植物的叶子上出现,起初是浅黄的小黑点,后来扩大成梭形或椭圆形的灰白色病斑,在潮湿的条件下,其上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霉斑。该病菌以冬季孢子的形态存在于病菌体内,在春天产生性孢子,开始新一轮的侵染周期[1]

(二)白粉病

前期研究发现,病菌在长期的高温干燥后,往往伴随着突然的潮湿气候而爆发。研究表明,在保持15-25℃、湿度大于70%的条件下,白粉病菌的活性增强。病菌以闭囊壳、菌丝体等形式存在于病害残茬或土中,至春天,特别是在温暖潮湿的天气条件下,才得以活动,并随风大范围扩散。研究发现,如果环境适合,比如持续阴雨天气造成的高湿度,或是降雨稀少的区域遇到多雨天气,那么青稞和蔬菜等作物上的白粉菌就会快速扩散,在短短数日之内,整个作物都会被白色的粉末所覆盖,从而造成作物的产量下降,乃至绝收。

(三)蚜虫

蚜虫在春季开始活动,当温度恢复到10℃后开始活跃,5~6月为高峰期,一只雌蚜可产生25~30只若蚜。在干旱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该菌在7-8月份达到繁殖高峰,并喜欢聚集在隐蔽潮湿的地方,造成叶片的卷曲和黄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九月份以后,温度降低,昆虫的生活习性开始发生变化,并开始以幼虫和成虫期的方式度过冬季。

(四)黑穗病

西藏地区的青稞黑穗病(Ustilago hordei)是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粉菌,危害极大,其中以坚黑穗病(Ustilago hordei)最为突出。其发生特点是以携带真菌的种子为媒介进行扩散,并随着植株的生育进程不断发展,最后在果穗上出现黑色结块,从而导致青稞产量下降。在西藏寒区,当春季温度上升的时候,是该菌发芽和感染的最重要阶段,特别是低温和高湿度的土壤中,发生的几率明显增大。在田间调查中发现,一些敏感作物的发病可能达到50%,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在多年种植条件下,由于长期种植,病害加重,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累积,同时施用不完全的有机肥料也加重了病害的发生。了解青稞黑穗病的致病机理,可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如选种、土壤和种子管理等,以减轻黑穗病的发生。

二、预防和控制对策

(一)农业生态防控

农业生态防控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对农田生态环境的调节与优化,达到防治害虫、害虫的目的。对于西藏地区的青稞生产来说,开展高效的农业生态防控措施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利用青稞与豌豆、油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可以有效地减少青稞锈菌、白粉菌等专化性病原菌在青稞上的累积,并在3年内实现了对青稞产量的有效控制[2]。其次,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目前西藏主要推广“藏青2000”、“喜拉22号”、“藏青3000”等品种。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密植,针对西藏高原地区日照强、风大的实际情况,每亩地适宜种植5000-6000株,不仅能保障种群的高效光合,还能提供良好的通风和透光条件,降低了病菌繁殖的不利因素,如:适当的密植可以降低1/4左右的发病率。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西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综合防治策略,以及在保持西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稳定的前提下,持续提高西藏高原地区的粮食生产质量。

(二)物理生物防治

由于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西藏对青稞的害虫治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采用黄板诱杀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防治手段,它是基于对黄的偏好,在田间平均设置20-30张黄板纸,使其在植株顶部1/3处均匀地放置20-30张黄板纸,有效地减少了蚜量。经过前期研究发现,该技术可将麦蚜种群降低70%-85%,既可避免直接施用化学杀虫剂,保障其正常生长。其次,它的本质是对自然环境中的天然天敌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作为蚜虫的主要天敌,每年可在农田中放出5000余个七星瓢虫,能有效地抑制蚜虫的数量,使其为害程度低于5%,而不会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草蛉也是一类很好的生防物质,可以直接取食各种有害昆虫的虫卵,在田间小区内使用2-3枚草蛉卵,可以对叶螨等小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控

[3]。它们的引进,不但可以直接降低有害生物的种群,而且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建立更为稳固、协调的农业生态体系。综合考虑,采用防虫网是一种有效的防除手段。选择合适的网孔尺寸(0.6-1.2 mm)的防虫网将田间或大棚全部罩住,能防止飞虱、蓟马等迁飞性害虫的侵入,降低其扩散的危险性。与没有采用防虫网保护的地块比较,田间虫害的发病率降低了60%左右,增产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外,防虫网还具有减轻大风灾害损失、防止灾害性气候的作用,是一种“一箭双雕”的绿色防治措施。

(三)化学防治

虽然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化学防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执行时必须非常慎重,才能以最低的环保成本取得最好的控制结果。以西藏地区常见的锈病、白粉病和蚜虫为研究对象,以叶将为代表的低毒性、高效率的杀菌剂,用量一般为30 g,施药次数不多于2次,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病害的发生,并将其对其他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针对蚜虫,可以使用可快速生物分解的农药如高效氯氰菊酯,建议使用浓度为:每亩15 L/L时,加30-40 ml,施用时间选在蚜虫发生初期,以降低用量。因此,一切的农药控制都必须建立在精确的害虫和害虫的预警体系之上[4]。比如,通过设置监测站点、定时收集资料、将天气资料与历史病害资料相联系,构建预报作物病害爆发的时期和严重程度的数学模型,以引导农户合理、及时地施用农药。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确施药,可实现杀虫剂使用减量30%左右,抗性下降20%以上,是维持害虫长效治理有效性的关键。另外,提倡采用多种药剂替代或混施,以减少多年来单用相同的药剂,对防治蚜虫的抗药性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将叶将等杀菌剂交替或复配,能够在不增加大环境负荷的情况下,有效地延迟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西藏要搞好对青稞害虫的治理,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条件,采取农业生态、物理生物和化学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农民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认识水平,是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作物害虫监测与预警体系,大力推进高原地区的绿色防控,是保障西藏地区青稞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成彦斌, 胡德央. 分析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 (10): 228-230.

[2]薛芹. 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J]. 农家参谋, 2021, (17): 41-42.

[3]田志民. 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J]. 农家参谋, 2020, (08): 42.

[4]尼玛潘多. 西藏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J]. 种子科技, 2019, 37 (15):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