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三旧”改造)语境下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以中山市上下陂头片区改造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城市更新(“三旧”改造)语境下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以中山市上下陂头片区改造项目为例

刘小花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过去,由市场驱动,创造利益为主的城市更模式不断暴露问题。其中表现之一为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视不够。随着城市更新步入精细化运营,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成为社会重要关注点。本文以上下陂头片区改造为例,分析在城市更新中促进保护与传承的举措,为处理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关系提供案例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1前言

2008年起,广东省立足自身特点,深入挖潜适合的城市更新实施路径,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一个表现为对历史文化保护重视不足。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城乡建设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2021年发布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以及《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下称“意见”),均提出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此后,广东省高度重视,强调要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布了《广东省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指引(试行)》等政策,建立了历史建筑数据采集及展示平台,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保护活化等工作。

中山自2011年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通过多种途径探索名城保护。当前,中山正大力落实党中央推动城中村改造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百千万工程”,应借此机会,统筹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旅活地标、网红打卡点,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新爆点,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内涵

城市更新:对城市建成区内不适应现代发展的区域进行有计划的拆除重建或者综合整治的活动。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根据“意见”[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保护对象。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更新”起源于二战后西方国家意在恢复经济和修复城市的改造运动,于1958年荷兰组织的“城市更新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城市更新运动发展快速,流行“现代城市”、“理性城市”等理论,根据“理性原则”大胆地对城市进行改造,不考虑历史脉络与市民诉求。这种做法引发较强烈的社会抗争。20世纪70年代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在西方已很少见到,推行的是小规模的、渐进式的,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历史脉络、地方特色的保护。

在中国,1980年陈占祥最早提出了“城市更新”概念。1984年,我国首次召开旧城改建经验交流会,中国更新理论研究序幕正式拉开,20世纪90年代开始,吴良镛[2]通过北京旧城改造的实践经验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主张城市建设应按照城市内在规律,顺应肌理,采用合适的规模和尺度,根据改造内容和诉求,妥善处理关系,不断提高城市的质量,实现整体环境相协调。此外黄琲斐[3]提出城市有机更新是对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改建,使之重生。包括对建筑物的改造,以及对各种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

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在城乡建设中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此外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对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4保护与传承实例分析

上下陂头片位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西部,靠近岐江新城,以村宅和厂房为主,用地面积32.57公顷。片区与周边道路存在一定的高差,雨季雨水向村内汇集,内涝问题突出;此外片区配套设施不足,内部交通不畅,碉楼、宗祠等夹杂在村宅之间,布局分散,与周边环境协调性较差,村民改造意愿强烈。

2021年7月增补纳入年度城市更新实施计划,随后火炬开发区把上下陂头片区改造作为攻坚克难项目进行推进。2024年,项目正式纳入全国第二批城中村改造项目清单,并获得专项借款支持。

根据《中山市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评价报告编制工作指引》(下称“指引”)的要求,在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实施前应协调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上下陂头片区内无登记在册的文物,但有宗祠、碉楼等代表性建筑,大树、水井等历史环境要素,村落格局与肌理在村落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被破坏,局部残存。

4.1调查评估

按照“指引”要求,综合广东省住建厅发布的《广东省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评价标准》,对全域建(构)筑物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保存状态和建筑安全评价6项内容,开展评估。评价各建筑价值特征的典型性、价值要素数量和保存状况,以及与周边历史风貌的协调度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最终确定推荐保护的建筑数量和等级。

根据评估,保护对象主要有村落格局特征,碉楼、宗祠、神庙、代表性民居等建筑以及与之相协调的历史环境要素。

4.2保护与传承原则

(一)分级分类保护

提炼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特色,梳理保护对象,分级分类保护,包括村落格局、历史环境要素、建筑遗产、民俗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延续村落文脉。

(二)融合创新发展

明确村民诉求与发展定位,使文化资源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提升功能业态,提高村落活力。

(三)可持续性发展

将特征空间串联起来向游客展示,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利益的可持续性发展。

4.3保护与传承措施

(一)提升村落空间格局,赋予新时代的特征

规划依照两个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打造风貌节点,延续文脉特征,保留村落的集体记忆。

强化以“居-祠-塘-丘”轴线为特征的传统格局,并延展至南部学校作为收束,提升为“祠-塘-丘-校”的新轴线,赋予新时代发展内涵,符合村民发展意愿。

(二)尊重原有街巷脉络,打造宜人空间尺度

保留村落主街,将其改造为组团间道路。一方面可与规划路网顺畅衔接,并可有效控制车速,利于打造安全的社区慢行空间,提升道路安全水平;另一方面便于保留、恢复村落原有空间肌理。

在保留街区内,依照原有街巷的走向与尺度进行建筑织补,恢复街巷肌理,表达传统村落空间特色,形成整体风貌协调、建筑空间优雅、环境质量高的外部公共空间。

(三)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打造创意复合街区

根据评估结果,保留并活化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建筑,让其成为具有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标识,保留集体记忆。

以保留的宗祠、碉楼为核心,结合织补建筑,打造创意复合街区,导入商业、文化、办公等功能,并定期组织宣传中山的武术、建筑、曲艺与美食等活动,传承发展民俗文化。带动周边社区居民深度参与,以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激活规划片区的文化生活生态,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5结语

城市更新是城市再生长过程中必要的新陈代谢过程[4]。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也要迈入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深浅,取决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特色,不可忽略,因此要处理要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更新中科学保护,在保护中更新。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J]. 人类居住,2021(3):3.

[2]童明,白雪燕,江嘉玮. 有机思想、有机城市与有机更新[J]. 时代建筑,2021(4):50-58.

[3]黄琲斐. 德国:城市更新之路[J]. 北京规划建设, 2004(5):6.

[4]彼得・罗伯茨, 休・塞克斯. 城市更新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