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形势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形势的研究

王泽远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75

摘要粮食安全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其保护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形势进行分析,探讨了耕地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建议,以期为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形势分析;问题与挑战

粮食安全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因此,深入研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关系,探索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和政策,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及原因探究

1 1 存在撂荒现象

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出现在以下区域:一是丘陵山区旱地。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的土地。三是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村庄。四是采用传统种植模式且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耕地撂荒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其中劳动力短缺是主要原因[1]。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外出打工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而种植粮食的周期长、效益低,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这使得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无人种植和管理,造成了耕地撂荒现象。

1 2 耕地非粮化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食物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市场产生了影响。耕地"非粮化"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一些地方将耕地调整为果树、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用地,甚至出现了土地争夺的情况。从短期来看,耕地"非粮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但从长期来看,这不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可能导致区域性粮食供需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加剧[2]

1 3 保护意识缺失

研究发现,在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水源不足、田间管理不到位以及劳动力水平低等因素导致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而且对耕地的保护意识薄弱。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环境意识薄弱,土壤中的有机养分补充不足,导致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出现面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个别农户存在占用耕地用于私建宅基地等基础设施的现象,破坏了整个耕地的生态系统。

1 4 农民思想陈旧

由于过去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整体低于城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镇务工,而农村仅剩下老年和弱小的群体从事农业生产[3]。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和推行田长制等,然而,由于农户思想陈旧和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仍然存在,这给耕地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1 5 耕地质量退化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质量逐渐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结构破坏,导致耕地保水能力减弱,抗旱、耐涝能力下降。同时,化肥过量施用还导致了土壤酸碱度失衡、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耕地退化的程度。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粮食产量的稳定性,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4]

1 6 耕地数量减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务工经商等活动,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田荒芜现象普遍。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用地总面积约为4.5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3.6亿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仅为70%左右。这表明,我国在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上面临严峻的挑战。

2 对策和建议

2 1 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采用“藏粮于技”战略,强调保护耕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除了增加耕地数量外,提升耕地质量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要增强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提高耕地修复质量,就需要采用“藏粮于技”战略[5]。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土壤分析研究入手,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为了加强宣传力度,让农民提高对耕地保护的意识,政府及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应该利用门户网站、宣传栏、电视广播、上门宣传等方式,向农民普及耕地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以帮助农民纠正错误的观念,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从根本上保护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

2 2 加快保护工程建设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在粮食主产区进行深入工作。通过提升田、水、路、林、村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推广土壤养分检测、病虫害生态防治等技术,从而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和利用效率。致力于旱变水计划实施。针对土质丰美、源泉富足且基建完善的地区展开改造工作,通过发展灌溉面积来增强粮食产出潜力并减轻对水田的依赖。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旨在整顿整个区县范围内的残次农业生产用地,形成有序的空间利用格局,提高耕地的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化肥农药的使用,解决面源污染和地块板结等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6]。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注重提升耕地环境质量,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以改善农田污染和土地硬化等问题。

2 3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耕地用途管制制度。一方面,明确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的利用政策,确保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实施田长制,建立耕地保护清单,明确田长的保护职责。此外,需要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确保责任明确,将违法占用或破坏耕地行为纳入监察部门的监管范围,依法查处违法违规占用或破坏耕地的个人和单位。建立耕地保护奖惩机制,以各区县为考核单位。对于耕地保护好的县区和完成任务上级下达的保护任务的县区,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7]。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耕地保护工作,通过技术、养老等支持,提高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构建覆盖县级、镇级和乡级三级体系的耕地督察制度,动态监测耕地的使用情况,从传统的保护模式升级为信息化保护模式,及时发现和制止查处破坏耕地的行为。

2 4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政府应重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限制城市扩张用地的规模和工业用地的面积,将保护耕地放在首位,严格控制耕地转变为非耕地。具体操作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产权调整、工程技术等措施来改造城市低效土地,恢复已经破坏的耕地,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要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将耕地补充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真正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8]。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留下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发展成熟的市县作为试点,创新种粮补贴政策,包括农户耕种粮食面积与经济补贴、土地流转与经济补贴、粮食收购与经济补贴等新政策。

3 展望

本文针对耕地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实际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从思想、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全面发力,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效果。

基金项目: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内部科研项目(耕地非农化过程中生态价值补偿量化研究(DJNY2022-9))

参考文献:

[1]胡海波,唐敏,唐洋. 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保护审计协同机制研究[J]. 中国内部审计,2024(6):88-95.

[2]刘梦亮,陈静,李鑫阳,等. 耕地保护背景下土地用途结构调整优化探索——以四川省盐源县为例[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4,42(5):113-116.

[3]谢婷婷,张辉. 土地供给约束、工业用地优化配置与企业效率——来自耕地保护政策的证据[J]. 经济研究,2024,59(5):190-208.

[4]黄照来,郭平,张毓海. 六盘水市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J]. 山西农经,2024(10):184-188.

[5]钟文晶,王美,茹佩沚. 互联网使用与南方稻农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信息搜寻和社会互动的双重视角[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4):32-41.

[6]周崇聪. 论耕地保护中的土地经营主体[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4):12-21.

[7]郝培言,林庶民. 耕地保护政策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研究进展[J]. 中南农业科技,2024,45(4):222-227.

[8]杨海成.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成因与治理策略[J]. 中国农机装备,2024(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