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探讨

付娟

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会泽县分校 654200

摘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解决路径,不是简单地促进人才从城市流向乡村,就地培养人才以及提高人才(特别是外出返乡能人)在乡村就业创业的适应性、实用性、创造性是现实可行途径,其中函授、培训、半脱产学习等农民继续教育则是其中的关键。可见,农民教育培训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探讨

引言

在新形势的发展过程中,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和教育不仅有助于我国农业发展顺利转型,还有助于我国更快更好的走向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农民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品质,充分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将建设和发展农民经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培训教育人员以及农民群体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从而培育出一系列高素质的农民工作人员,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新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开展培训的重要意义

1.1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民深度参与其中并积极推动,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型。我国农业涵盖多个方面,包括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形式,依托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我国在农业科技上取得的进步,农业综合生产力也逐年提高。这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通过教育培训促使其有足够的能力利用好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科技,实现机械化、科技化的新型生产。高素质农民群体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投身于新型经营模式,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电子商务。

1.2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过程中仍存在销路不畅产品滞销、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农民民俗文化盛行精神世界较为空虚等问题。而培养高素质农民群体能够切实解决以上问题:该群体掌握足够的现代生产经营知识,能够利用互联网打开销路实现创收;该群体掌握足够的相关法律知识,能够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避免出现“人治”现象;该群体热爱农村,能够因地制宜地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举办文化活动,从而丰富当地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

2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问题

2.1培训模式单一

受到培训资金、场地和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室”上课模式,由教师一对多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讲,农民听。这种培训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大面积覆盖培训对象,节约培训成本,但是这种“教室”上课的模式不能够真正解决农民群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虽然为弥补实践的缺失,部分地区推出“田间学校”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实施受到实践的影响,会错过某一技术的最佳实践时间。除了时间的影响因素之外,这种现场学习的模式也受到了种养主体的不信任。

2.2培训质量低下

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引领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一般都采用集中培训一段时间的形式。因此,在这种培训方式的引领下,培训的质量参差不齐。除此之外,培训质量的考核以“量化”方式进行,关注培训过程中人员的培训数量,而不是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对于农民在参加培训后,会不会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仍然缺乏考核。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是评估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培训的目的不是在于将高素质农民的数量翻多少番,而是真正地提高农民的素质,为乡村振兴服务。

2.3我国农村地区的人才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由于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和组织人员在培训和教育农民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相对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法律法规。当前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有效建设我国的重要工作,但是有效培养和提高农村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组织的支持。其次,我国政府部门并没有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色以及发展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法规保证农村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农民对于建设现代化农村道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使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不利于现代化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3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措施

3.1建立有效的线上跟踪与评价机制

针对评价机制缺乏的问题,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建立有效可行的线上跟踪与评价体制。通过设计合理的线上跟踪与评价问卷,将每次培训班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反馈到下一次培训方案的设计中,不断优化不同产业培训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3.2建立健全农业发展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朝着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前进,但是,在当前我国众多农村地区的建设过程中,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因此,要积极建立系统而全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民的高素质培养和教育工作,主要以立法的形式保证我国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贯彻落实,同时不断完善和补充培养和教育高素质农民的制度内容,使在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以及有法必依,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贯彻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3.3针对不同对象进行精准培训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将“基础素质较强”和“基础素质较弱”两类农民区分开,这并不是“区别对待”,而是因材施教,将教育培训成果最大化。可以通过谈话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前来参与教育培训的农民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每一位农民的基础素质,如文化水平、农业知识掌握情况、是否会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等,然后根据得出的结果筛选分类,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对两类农民实施分层教学,以达到最佳教育培训效果。

3.4培训模式创新化

当下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以传统模式为主体,并相继出现多方力量联合的培训模式,如互联网培训模式。因此,我们要调整传统培训模式与新型培训模式的占比,充分发挥多种培训模式的优势。如与农广校联合培训的模式需要保留其系统化学习知识的方面,又需要改变知识的“说教”培训方式,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农民教育培训也可以产生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涉农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举办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班。此模式培训出的农民更加符合现实需要,也能够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动力,实现双赢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和优化,其中振兴乡村发展战略成为当前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建设和发展农村的关键一环。但是,在开展和实施集体的农民教育和培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教育培训人员以及农业工作人员共同付出努力,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我国应当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促进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社会上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群体积极参与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戚传学.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探析[J].新农业,2021,(22):59-60.

[2]王静,孙孝贵.浅析新形势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J].农家参谋,2021,(18):15-16.

[3]王静,张煦怡.新形势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探讨[J].新疆农业科技,2021,(0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