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评刘承华先生的《音乐美学教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3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评刘承华先生的《音乐美学教程》

任国菊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音乐美学教程》是由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刘承华先生主编的,并联合其他八位博士和博士后的鼎力合作完成的著作。中国和西方内容兼顾的一本教材,非常适合广大美学爱好者的音乐美学读本。由贵州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潘明栋老师来教授。音乐美学课程这门课是音乐专业的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学科,能够得到潘明栋老师的教导使笔者收获颇多,非常收益。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教程、书评

《音乐美学教程》这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16年的时候出版的,专业性很强、功底深厚、语言规范准确。总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在绪论中讲述了西方的音乐美学的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音乐美学的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然后是上篇,上篇为原理篇。以理论性为主。总共有十二个章节。分别是音乐发生论、音乐存在论、音乐音响论、音乐形式论、音乐表现论、音乐创作论、音乐表演论、音乐风格论、音乐欣赏论、音乐皮评论、音乐美育论和音乐文化论。最后是下篇,为历史篇。以历史性为脉络,用两个单元讲述,分别讲述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和西方的美学思想。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后,对音乐美学原理的理解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开始对美学思想加深了一些兴趣。不仅对中国的音乐美学有了了解,而且对西方音乐美学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也对教材的知识和课后提到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梳理。

一、回顾绪论,了解纲领

从绪论中,笔者了解到,西方的音乐美学的学科的发展历程,它是美学与音乐学两个学科交叉而产生的一个分支学科,音乐美学,在音乐领域的具体化,首先是要揭示,音乐这们门学科它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特殊性,主要探讨音乐美的本质与规律的问题。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14-1762)是“美学”概念的创造者。他对“美学‘的界定先后表现于三步著作中,最开始,是他的博士论文,主要《诗的哲学默想录》,这本书讲述了美学、《美学》讲述了美学来源于感性认识、以及《形而上学》,文中讲述的是感性认识于感性表现的科学。“美学”学科的起源也有着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一个学科来研究人类感性认识,就是美学。体现在人类心理活动的“知、情、意”三个领域中。“音乐美学”概念的出现,可追溯至1784年由德国音乐家舒伯特,舒伯特生于1739-1791,他撰写的是通论性的著作,《论音乐美学的思想》这一书。德国音乐美学家汉斯力克(1825-1904)《论音乐的美》,成为了后世影响很大的音乐美学著作。真正能够从学科上对音乐美学的发展形成所推动的,就要从19世纪“音乐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建立。维奥拉则采用“三分法”提出了体系音乐学、音乐史、民俗学和音乐民族学三大音乐学分支学科,然而这一划分在音乐学界影响深远,成为音乐美学这一支学科发展的深层动力。

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在先秦诸子“乐论”中开始强调,并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汉代后,以《乐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徐上瀛《溪山琴况》等为代表,介绍了音乐功能论、声乐美学、古琴演奏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资源。有着音乐美学的意义的文献有200余种之多。英国老华传教士罗存德在他所编的《英华词典》第一册、《德国学校论略》均介绍了”美学”概念,国内学术界对“音乐美学”的最早引介,可追溯至萧友梅于1920年撰写的《乐学研究》、《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两文。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移植与萌生期、(二)缓慢发展期、(三)良性发展时期。

音乐美学的学科的研究对象及性质、内容和方法。音乐美学学科具有美学与音乐学双重属性。如下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其一,视“音乐音响的感性的体验”为音乐美学的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二,视音乐音响的对“生命意蕴”的生成为音乐美学的研究的终点。其三,以音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为连接的终点与起点的桥梁。上述三个层面的音乐美学研究对象视域,呈现为开放性特点。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纵观目前所见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成果,可将其研究方法概括为形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意义阐释法四种。20世纪80年代沈洽的《音腔论》(1982年)就是用音乐形态分析法,从形态学角度研究音腔形态并及音乐美学探讨。以上是绪论中给笔者的启发。

     二、逐渐深入,由点到面

《音乐美学教程》上篇,书中强调,重点阐述了音乐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问题,并在总体结构上体现完整的理论体系。书中采用了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音乐美学原理架构,同时又吸取近期研究的新成果加以适当调整。目的是为了让笔者能够又较为系统地掌握音乐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得到初步的理论思维训练。但是对于笔者目前的知识储备,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较为难懂、不易读透,因此,学习起来较为吃力。

上篇中主要讲了十二章,分别是音乐发生论、音乐存在论、音乐音响论、音乐形式论、音乐表现论、音乐创作论、音乐表演论、音乐风格论、音乐欣赏论、音乐批评论、音乐美育论和音乐文化论。就笔者个人而言,认为上篇中主要阐述了四个部分,首先,前三章音乐发生论、音乐存在论和音乐音响论为一个方面。主要讨论了音乐的来源、音乐发生的条件、音乐作品的本质问题以及音乐音响的本质等等。其中,笔者影响最深的是,现代声学对声音的定义是:“声音是人类听觉系统对一定频率范围内振波的感受。”音乐音响是人类听觉系统对音乐现象中一定频率范围内振波的感受。其次是关于音乐起源的主要学说,有西方学术界的探索,总共有八个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性爱说、语言抑扬说、劳动说、复合起源说和信号说。国内学术界的认识。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劳动说,主要的代表作是西汉时期《淮南子》的著作中;效仿自然说,人们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给了人类灵感。人类通过对这些声音的模仿,创造了音乐。代表作是《吕氏春秋》;先王作乐说,主要体现在《乐记》的著作中,新石器时代采用礼乐来制作音乐;巫术说,在远古时期,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仙王始祖的宇宙经验、上天神灵的超能力成为先民化解困难、摆脱现实困境的依托。语言说,书中阐述到,音乐本源于人声言语,人声肇始于人的“血气”,后世乐器演奏都是言语声音的发展;表情说,当人的情感通过声音、语言、形体等物质载体表现出来时,就产生了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这时候体现出音乐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情感。音乐的发生的需要一些必备的条件,如思维、音高感、发声体、情感、节奏感、语言等,以及进化了的人及人自身的进化对它的需要等。然后,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美学的原则下的形式构成以及音乐的表现的内容。从美学的角度,引出了美学吃的主体指的是人,客体指的是作品。其次是第六、七、八、九章所探讨的是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从创作、表演、风格、欣赏四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已经被创作出来的作品,再经过表演后,他们之间存在着风格的不同,接着才开始产生出不同的审美与欣赏。因此,音乐欣赏是因人而异的。第十章、十一章和十二章,这三章主要讨论了音乐的审美教育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价值,从音乐的表现意义的层面,他们之间在不断地,接近音乐的本质的内涵。

该书下篇是历史篇。涵盖了古今中外,并且对思维进行着重的梳理。“历史篇”分为了,有两个部分,分别是中国的部分和西方的部分。中国的部分,这里主要以儒家的音乐美学的思想的发展与形成、道家的音乐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形成、嵇康的“声无哀乐”的音乐的美学思想、古琴的音乐的美学的声乐的演唱的美学的历时性和历时性。西方部分,主要以近代音乐情感论的形成与发展、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崛起、古希腊的音乐的美学的基本观念、中世纪的神学语境下的音乐的美学的生长、以及20世纪音乐美学的新格局。总共从十个方面对音乐美学进行整理。讲述了儒家的美学思想的形成轨迹,从儒家的美学的思想的形成讲到儒家的美学的思想的成熟、道家的音乐的美学思想,他们之间所面临的问题。对当时社会状况及存在问题而展开,以及对音乐观念的不同影响进行阐述。嵇康的“声无哀乐”的音乐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它那明确而坚定的“自律论”有关。强调音乐不是为感情而服务的,强调音乐所承担的种种文化功能,并提出了“移风易俗”的真相。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承认银狐额能够移风易俗,并不必然否定“声无哀乐”。古琴音乐美学的历时性建构,《溪山琴况》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第三个里程碑,通过24况的论述来阐述音乐美学思想。声乐演唱美学的历时性展开。中国古代的声乐的美学观念发起于先秦的时候,这个时候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其中一个就《师乙篇》这本书中,对声乐的演唱理论的探讨。古希腊音乐美学,主要出自雕塑、壁画、陶瓶画、戏剧、诗歌、哲学著作中。中世纪神学语境下音乐美学,在音乐方面,中世纪也经历了从教会音乐到世俗音乐,从单声部音乐到多声部音乐不断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近代音乐情感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哲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近代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注重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崛起,西方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汉斯立克,他的著作《论音乐的美》,汉斯立克他注重的是音乐的形式美。自律论,它的美学,否认的是音乐中的形式和内容,这两者之间的二元性,汉斯立克,他认为这两者之间是同一的、音响的结构就是音乐形式中一切。20世纪,这个时候是音乐的美学的新格局,当代的西方,各种音乐的美学流派,这些流派不再将自己的风格置身于他律一方或者是自律,而是这些流派,开始引入了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为音乐的美学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本书值得一提的是,将历史脉络作为立足点,让读者学习起来不枯燥,巧妙的运用史料知识。以历史的发展为脉络,讲述了中国的音乐美学和西方的音乐美学的重要理论,从这些方面,帮助了学生和读者,他们更深入地去掌握音乐的美学重要理论的脉络轨迹和建构过程。

三、注重逻辑 综合思辨

从教材的目录出发,音乐的发生、音乐的存在、音乐的音响一直到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育,音乐的文化等,每一章的内容与每一章的内容之间,它们都存在一个又一个深入的问题,相互联系和影响着。这些的问题之间,都存在着并列式的结构,同时,也可以把这之间的问题看成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直到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每一个问题,都与现实生活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就比如说,《音乐创作论》的这一个章节中,主要描述了生活的体验的情感的表现。《音乐美学教程》分析了柴可夫斯基、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人的创作心理驱动作用,这作曲家们的创作,很好地流露出了,音乐的创作与生活的体验,他们之间应该有着必要的联系。云南民歌《瑶族舞曲》,这首歌曲里面有着真是的生活的体验的情感的表现。非常生动地展现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喜庆的场面。这首舞曲,有着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律动感,表达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他们的真真实实的生活情感。笔者认为,音乐的创作,不仅需要心理的感受,而且还需要生活的经历。一首完整的作品,不仅需要作曲家的心理历程,还需要作曲家的生活体验。心里面,首先要有着结论的提出,然后在问题的思维下,不断地思考、提问、再思考的结果。就这样来看的话,《教程》中的理论编,从理论到实践,其一把问题的落脚点很好地落到实处,最后再想着去上升到,最高的文化的角度。最后的话,就塑造出较为了完整的对音乐的美学的学科研究的对象,他们之间进行推论能力的形成。

教材的历史篇,儒家的音乐的美学思想和道家的音乐的美学思想。儒家的美学的思想,是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由孔夫子开创的,以“仁学”为音乐的基础的强调的是,个体的情感心理需求和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孔夫子认为,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爱。在先秦时期,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孔夫子在这个时候提倡“礼乐”制度,用“礼乐”制度统治政权地位。在《教程》中,儒家的美学思想涵盖了“修身”。然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有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宇宙同呼吸。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宇宙大道中的和谐。道家认为音乐应该体现自然界的规律与节奏,如鸟鸣蝉叫、流溪潺潺等自然声音,这些声音能够体现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和谐统一。

结合教材的内容来看,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起步教晚,但是好饭不怕晚。有那么多的孜孜不倦的读书人和资深的学者,他们的热爱。中国的美学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收获。学习和阅读完《教程》后,笔者感受到编辑人的辛勤和付出,语言的通俗易懂、逻辑的清晰、论点论据之间的切入。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往下思考。可见,这是一本优秀的理论著作。为了方便学生能很好的得到启发,在内容上,编写组也做出了勤恳的安排。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美学应该尝试加入,文学上的内容,例如乐谱、图片、音乐等。

上述的内容是笔者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因为学习得还不够深入、自身起步较晚,所以,文章内容较为稚嫩浅显。但是,我相信每一位读者认真学习了此书,一定会有所收获并能在书中能到启发。只要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定会有所进步。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管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有着去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和志向。”从此书中,笔者也认识到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甚至人与文化之间都是要达到一种和谐,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了,人与社会之间才会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刘承华,王晓俊.音乐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潘明栋.一部新气派的音乐美学教程——评高等教育出版社《音乐美学教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2):132-136.

[3]吴劼.言简意赅循次而进——评刘承华先生主编《音乐美学教程》[J].大众文艺,2022,(08):185-187.

[4]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