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与思考

周宇璐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在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的框架下,0至3岁的儿童保育服务被视为社会的关键支柱,其关乎“幼有所育”的基本人权,这在中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社会福利议题。为了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与供应体系,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大纲》(简称“《指导大纲》”),从政策激励、观念革新、多元化路径以及明确责任等多维度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蓝图。《指导大纲》倡导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增设婴幼儿照护相关的教育课程,旨在培育出专门致力于托幼服务的专业人才。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普惠性托育服务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强化三胎政策的支持体系,并着力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发展,以缓解家庭在育儿经济压力上的负担。

关键词: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1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1 专业建设缺少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托育行业的兴起虽为新趋势,但国家在相关法规与专业指导方面尚属空白,业界在人才招聘上主要依赖于学前教育背景的人员。随着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地位的转变,其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加剧,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化指引,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规划教育蓝图、构建课程体系、研发教育资源及实施教学活动时,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无疑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构成了潜在威胁。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专业教育方案时,未能充分区别本专业与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的独特性,专业特色未能鲜明展现,课程定位显得模糊,对托育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关键素养培养的关注度不足。

1.2 课程体系不完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脱节

随着社会进步和育儿观念革新,传统的婴幼儿护理已难以满足现代家庭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对于婴幼儿健康照护和全面成长的关注日益凸显。"医疗与教育相结合"的新型照护理念和实践模式,正在引领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潮流。这种转变对从事该行业的技术技能岗位人员,包括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深度、专业技能精炼以及跨领域能力和数字化适应力等多维度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教材选择等教育资源上,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具体表现在过于侧重理论教育,而轻视了实际保育技能的培养。

1.3“双师型”教师匮乏,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困境主要源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配备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医药卫生和公共服务类课程的教师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其次,师资队伍结构存在明显缺陷,托幼机构的从业人员专业资格标准尚未规范化,且行业内部权威专家稀缺,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此外,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托幼实践经验,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实践技能传授和实践经验积累。在“医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专业背景要求更为严格。

2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1明确专业建设标准及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与管理的专业规范至关重要,以此为导向引领教育发展。政府部门应主导,联合学校和行业伙伴,进行深度且广泛的实证研究,汲取国际上先进的婴幼儿照护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以此为基础,构建国家级的师资认证标准、职业资格准入规范和教学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则需将这些标准作为行动指南,具体细化至招生政策、人才培养策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等各个环节,确保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职业能力是核心驱动力。职业院校应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剖析婴幼儿照护服务与管理岗位的具体任务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的大方向。目标是培养出具备深厚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的人才,他们需精通婴幼儿生长发育、科学喂养及卫生保健知识,掌握应急处理、活动策划、团队协作、机构运营等关键技能,并怀抱尊重生命、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同时具备人文关怀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胜任婴幼儿日常照护、安全防护、健康监护、家园互动以及托育机构管理等工作,成为真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家。

2.2 完善“医育结合”照护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心需兼顾健康照护、保育和教育,这促使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下是可能的策略:1. 课程结构创新:重构课程体系时,应强调“横向融合”与“纵向连贯”。横向融合意味着课程设计紧密贴合职业实际,如照护、健康管理和早期教育,形成独特的“保育-教育一体化”模式。纵向连贯则按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路径,以及教育规律,通过递进式的课程设计,确保知识和技能的逐步积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 内容精炼与整合:首先,明确托育服务岗位的核心任务,分析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此为依据,优化课程内容。将婴儿健康护理、行为观察、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多维度内容有机整合,同时嵌入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并借助“1+X证书制度”,强化专业技能培养。3. 突出本土与国际视野:我国提倡“医育结合”的理念,关注婴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匈牙利学者皮克勒则主张关注0-3岁婴幼儿的心理与精神成长,强调“尊重、回应”原则。在课程设计中,既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医疗保健元素,也要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打造具有多元视角的课程特色。

2.3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资源建设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育资源匮乏,亟待强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1)教材创新是首要任务。要充分挖掘专任教师的教研潜力和企业导师的实践经验,倡导教师团队合作,共同研发新颖且实用的教材。教材设计应聚焦"医疗、护理、保育、教育"的核心技能,融入行业前沿理念、最新知识和技术,如动态活页或工作手册式的教材形式。(2)在线资源的拓展不可或缺。高校应携手企业,共建在线教育与培训共享平台,利用科技更新内容,打造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同时,平台也可作为公共培训平台,服务于社区,强化其社会服务职能。(3)实习实训基地的共建与提升是关键。学校与企业应深度合作,不仅在校内设立实践基地,还要拓展校外合作,联合儿童保健、营养及心理等相关机构共建实践研究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实习体验等形式,丰富教学实践内容。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建立双向评价机制,主动接受行业指导,制定符合行业和企业期待的评估标准,从而提升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充分发挥联合培养的协同效应。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优秀专业人才,推动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玥.“三孩”背景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8):61-63.

[2] 刘兰明,焦敏,雷文婷.高职院校加快早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8):23-26.

[3] 周绮,薛红燕.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育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6).

[4] 吴美蓉,吴珊珊,朱晨晨.婴幼儿照护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