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分析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

沈友平

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        重庆       401520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缺血中风患者采取早期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到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中风患者,将其分成2组(随机数字表),对照组(n=40,常规治疗)与研究组(n=40,早期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比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低,肢体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中风患者实施早期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肢体功能。

关键词:急性缺血中风;针灸;康复治疗;神经功能;肢体功能

中风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因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脑细胞缺氧缺血所致脑细胞损伤,急性缺血中风起病急且进展迅速,很容易引起脑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失活,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1]。临床对于该疾病多以抗凝、降脂、溶栓等措施快速恢复脑组织供血以控制病情进展,但该疾病疗程较长,远期疗效不理想。中医认为该疾病病机在于正气亏虚、气滞血瘀,通过早期针灸可稳定控制脑组织损伤,在康复治疗期间配合中医手段可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着重分析早期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急性缺血中风的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到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中风患者,将其分成2组(随机数字表),对照组(n=40,男22例,女18例),年龄64.97±4.28岁(58-80岁);研究组(n=40,男19例,女21例),年龄64.57±4.13岁(55-79岁),一般资料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西医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卒中,中医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不同程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骞涩等症状;(2)首次发病;(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昏迷、无法交流;(2)凝血异常;(3)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1.3方法

对照组:该组采取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口服20mg/次阿托伐他汀钙,每天1次;口服30mg/次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3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剂量,总剂量<300mg/d,持续治疗2周。在治疗的过程中配合康复训练,如:卧床期间康复治疗师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各关节被动活动,肌力在1-2级者采取助力训练,肌力在3级者采取主动训练,肌力在3级以上者实施抗阻训练,每组10次,每天进行3组。待患者病情好转后指导其用健侧带动患侧翻身、坐起,协助患者床边站立训练其将重心从健侧向患侧转移直到双下肢受力均衡,提高患者的平衡性;当患者能够稳定站立后逐渐开展行走训练,由护理人员或家属陪同可现在病房内行走,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与活动时间。

研究组:该组在对照组治疗与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早期针灸。早期针灸包括头针与体针,头针取运动区穴位,将头针以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直达帽状腱膜下方(进针0.5-1.5寸),头皮与针为平行状态,捻转无需提插,留针30min,隔10min后行针1次;体针取百会,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承扶,梁丘,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丰隆,涌泉穴,在健侧与患侧采取隔日交替针刺,治疗原则为泻健侧、补患侧,以提插捻转法施针,留针30min,1次/d,10d为一个疗程,持续20d。

1.4观察指标

对比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功能评分,采用卒中评分量表(NIHSS),总分42分,得分高则神经功能缺损严重;采用肢体功能量表(Fugl-Meyer),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分100分,得分高则肢体功能恢复好。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计算,计量资料的表达使用()、数据检验使用tP<0.05说明有意义。

2 结果

2.1对比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功能评分

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1对比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功能评分

组别

NIHSS评分

Fugl-Meyer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40)

18.26±1.47

13.05±1.32

44.52±3.54

62.54±4.32

研究组(n=40)

18.19±1.51

9.11±1.08

45.07±3.42

77.14±3.29

t

0.210

14.611

0.707

17.005

P

0.834

0.000

0.482

0.000

3 讨论

急性缺血中风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若未及时干预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并引起患者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会表现出言语不利、口舌歪斜、偏瘫等症状。临床对于该疾病以快速恢复期受损神经系统并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改善其肢体功能,但疗程较长,总体恢复效果受限。中医以“治病求本”、“辨证论治”为理念在治疗该疾病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医认为该疾病是因正气内虚、肝风内动等引起的脏腑阴阳失调,可导致患者出现气血逆乱并产生脑脉麻痹症状,针灸是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以促进机体气血流通,在患者发病早期施以针灸治疗对其神经系统进行刺激,通过头针与体针相互配合可减轻神经缺损状态并改善其因缺血中风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

[2]。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早期针灸可减少局部细胞聚集并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血流并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能够改善缺血中风所致肢体功能障碍,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3]

综上所述,对急性缺血中风患者采取早期针灸配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促进其肢体功能尽早恢复,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安,曹霄,张慧林,等. 针灸辅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331-335.

[2] 景福权,韩莹,王增亮. 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20,40(6):826-829.

[3] 喻凤文,戚秩铭,谯智泉.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20,38(3):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