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炙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针炙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张伟

泗洪张伟诊所            江苏    宿迁       223900

摘要:目的:探析针炙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诊所2023年4月~2024年3月间选取80例中风后遗症为肢体瘫痪的患者展开对比分析,按照黑白球盲摸的方式创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0例/组,对应提供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肌张力、肢体平衡力及肢体功能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明显观察组肌张力等级低于对照组,肢体平衡力及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中风后遗症为肢体瘫痪患者,常规穴位注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可促进患者肌力改善,提升患者肢体平衡力及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穴位注射;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临床疗效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脑卒中)发作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持续的生理或认知功能障碍,其中肢体瘫痪占比率较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定期康复治疗[1]。随着现代中医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中医技术在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治疗中的应用得到证实,其中穴位注射的应用率较高,近几年发现针灸的联合应用可进一步加快患者生理功能障碍的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2]。鉴于此,为进一步探究针炙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的应用效果,本文以本诊所收治的80例相关患者为例实施对比试验,并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诊所2023年4月~2024年3月间选取80例中风后遗症为肢体瘫痪的患者展开对比分析,按照黑白球盲摸的方式创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0例/组。两组基础信息比较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见表1。试验对象均为中风后遗症确诊人员,且为肢体瘫痪,目前处于康复阶段,在本诊所进行定期康复治疗,对试验内容知情了解,为自愿参与,排除合并其他危急重症或精神障碍等无法有效配合康复治疗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

例数

性别

(男/女)

年龄均值

(岁)

体质指数均值

(kg/m2

病程均值

(年)

观察组

40

22/18

50.46±10.82

22.13±1.80

1.03±0.13

对照组

40

19/21

51.93±11.08

22.42±2.08

1.11±0.42

t/x2

-

0.450

0.600

0.667

1.151

P

-

0.502

0.550

0.507

0.253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康复治疗期间予以穴位注射治疗,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相关药物,如夏天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VB12注射液、生物制剂干细胞等注射液,选用5mL或者10mL注射器、选0.5×38或0.5×60注射针头,于对应穴位肌注相关药液。

1.2.2 观察组:本组患者康复治疗期间同样进行上述穴位注射,同时联合针灸,期间穴位选择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依据实际情况确诊最终穴位。在针灸期间,先对所选穴位和治疗区域进行消毒;使用消毒的银针或不锈钢针,按照穴位位置和深度要求,插入皮肤到达相应深度;轻轻旋转或提拉针头,以产生针刺感,可结合温和的拔罐或灸疗法。此后,保持针头在位15~30min,让患者放松身体,可让患者轻度活动以增强治疗效果;拔出针头后,对患者进行恰当的按摩或敷贴,以巩固治疗效果。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休息3到5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疗程治疗,治疗前后均对肢体瘫痪程度进行评估,期间通过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儿的肌肉痉挛严重程度进行测定,量表中涵盖6个等级,分别为0、1、1+、2、3、4,代表从无肌张力的增加到僵直,即肌张力越大则级别越高;选用Brunel平衡量表(BBA)判断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总计1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强;经由Fugl-Meyer评估量表(FMA)测定患者的肢体功能,总计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5.0为本次各项数据资料处理工具,(±s)、[n(%)]分别予以呈现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计数两种类型数据,t、x2值为对应数据资料的检验值,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肌张力、肢体平衡力及肢体功能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明显观察组肌张力等级低于对照组,肢体平衡力及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肢体功能评估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肌张力(级)

BBA(分)

FMA(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0

3.31±0.30

1.65±0.28

4.26±0.64

10.31±1.09

56.72±4.18

86.83±6.92

对照组

40

3.21±0.42

2.22±0.51

4.31±0.72

7.43±0.79

56.33±4.20

72.15±6.94

t

-

1.225

6.196

0.328

13.531

0.416

9.473

P

-

0.224

0.000

0.744

0.000

0.678

0.000

3 讨论

穴位注射是较为常见中医传统技术,在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患者治疗期间,穴位注射的应用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受损肢体的供血情况,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加深发现,仅依靠穴位注射所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还需探索一种更为高效的治疗方案[3]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灸针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在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治疗中,针灸可以刺激经络、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有助于恢复受损肢体的功能;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提高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有助于减轻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4]。相较于单一穴位注射,针灸的联合应用可以综合调理整个机体的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对整体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此外,二者的联合应用还可以激活身体的自愈机制,增强免疫力,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和康复过程。

综上所述,针对中风后遗症为肢体瘫痪患者,常规穴位注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可促进患者肌力改善,提升患者肢体平衡力及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雨菲,李小黎,张婧,等.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23,44(08):1150-1152.

[2]黄召兰.针灸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02):382-384.

[3]谷雨,吴晓红,李春华.平肝潜阳通络方辅助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及预后评估[J].四川中医,2023,41(08):127-129.

[4]杨志乐,李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3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