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8
/ 2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分析

高磊

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164000

摘要:目的:探析胃息肉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10例胃息肉的患者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5例给予电凝切除术治疗)与观察组(55例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息肉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胃息肉;电凝切除术;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polyps. Methods: 110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were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55 cases received electrocoagulation resection) and observation group (55 cases receive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overall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is effective, safe and reliable, and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Gastric polyp; Electrocoagulation resection; Curative effect

胃息肉是指胃部的黏膜表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在消化道系统内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中根据息肉的病理特征将其分为腺瘤、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1】。胃息肉患者临床的常见症状是腹痛、消化道出血、食欲不振等,并且有大量的实验证明,胃息肉一旦发生,若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那么极有可能发生癌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胃息肉的患者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既往临床中大多借助内镜对患者进行电凝切除术治疗,该术式虽然操作便捷并可切除息肉,但是由于其难以充分地掌握切除的深度,因而在切除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切除不彻底或局部穿孔的现象,导致术后病情极易复发【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在电凝切除的基础上加入黏膜下注射,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势,已经成为了当前治疗胃息肉比较受欢迎的模式,基于此,本文旨在观察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110例胃息肉的患者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其中对照组中男女各为25例、30例;年龄22~82(48.63±4.31)岁。观察组中男女各为28例、27例;年龄25~79(48.52±4.94)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开展前均先进行血常规、心电图、胸片等常规检查,若是存在基础疾病者,需等基本情况稳定后方可开展手术。所有的研究对象在术前必须要禁食禁饮6个小时,术中接受全身麻醉处理,并给予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对照组针对55例患者应用电凝切除术治疗,首先确定息肉的位置,本次研究中应用的奥林巴斯290内镜确定的,然后应用套圈器上的钢丝圈套住息肉的基底部位置,最后开通电源,应用混合电流将息肉切除掉。

观察组针对55例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首先选择奥林巴斯290内镜确定胃息肉的位置,然后以息肉基底部的黏膜边缘作为注射点,向其注射亚甲蓝、肾上腺素与0.9%生理盐水混合液,具体的注射量需按照病灶的大小进行调整。待息肉基底部充分地抬举后,使用套圈器完全套住息肉,再应用混合电流将息肉完整的切除掉。息肉切除后,应用功率为40WS的钛夹夹闭创面。

所有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及时将切除的息肉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胃内的气体完全吸除干净。叮嘱患者术后禁食3小时,观察1~3日的病情平稳即可出院,出院后遵医嘱复诊。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愈性的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感染、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其中治愈性的切除主要是指术中对病变的组织进行整块的切除,且术后无复发。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治愈性切除率比较

观察组治愈性的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愈性切除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完整切除病灶例数

构成比(%)

对照组

55

46

83.64

观察组

55

55

100.00

2

-

-

7.745

P

-

-

0.005

2.2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感染

迟发性出血

穿孔

总发生率

对照组

55

2(3.64)

3(5.45)

3(5.45)

8(14.55)

观察组

55

1(1.82)

0(0.00)

0(0.00)

1(1.82)

2

-

-

-

-

4.536

P

-

-

-

-

0.037

3.讨论

胃息肉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因胃部长时间在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引发了胃黏膜出现了隆起性病变,并逐渐向胃腔内生长。据研究,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3】。胃息肉在临床中被大体分为两种,分别是增生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被大家公认为是癌前病变的一种疾病,一旦确诊应积极地采取对应手段治疗,否则容易造成恶性病变。但是近年来也逐渐地发现,增生性息肉也会有癌变的风险,因而患者若出现了胃息肉一定要及时切除【4】。

近年来,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提升,胃息肉的临床检出率也越来越高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是将内镜黏膜注射术与高频电切术二者的优点进行了有效地结合,现阶段,该术式子被广泛的应用于消化道系统内的癌前病变及癌变早期的治疗中,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后,其治愈性的切除率更高,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更完整的将息肉组织切除掉,因此可以为患者产生良好的预后【5-6】。而在术中通过注射亚甲蓝、肾上腺素与0.9%生理盐水混合液,可以使病变组织的肌层与粘膜层进行充分分离,并使用套圈器套住,利于切割,因而术后观察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少。

综上所述,胃息肉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红杰,付雪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09):8-10.

[2]吕保洲.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6,3(05):21-22.

[3]顾庆,王云峰,赵坚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经验交流,2015,37(02):176-177.

[4]杨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J].临床研究,2016,3(14):169-170.

[5]施信荣.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疗效分析 [J]. 系统医学, 2021, 6 (06): 67-70.

[6]赵洪磊.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57例息肉直径<2cm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 25 (2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