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路径的思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8
/ 2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路径的思路分析

汤绍斌

身份证号码:533103199404071414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对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分析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现状问题,探讨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路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综合整治;生态修复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途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在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理念不统一、实施力度不足、技术创新不足等。因此,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使得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成为了保障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能够有效提高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的空间支持。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改善和提升国土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还能够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确保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规划还能够为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推动工作的顺利实施。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的现状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不断强化生态修复意识,积极探索综合整治路径,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区采取“留白、留绿、留文”策略,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土地利用方面,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推动生态修复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然而,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仍面临诸多挑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地区规划目标与发展实际不符,导致生态修复工作难以落实。综合整治过程中,部分地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生态修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科学指导,导致修复效果不佳。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规划目标和要求,确保生态修复工作得以有效实施。强化综合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生态修复技术水平,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提供有力支持。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路径探索

     1. 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策略

     在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策略的制定应基于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策略制定需充分考虑地域特色、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演变规律,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系统分析。例如,我国南方山区,应侧重于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而在北方平原,则应关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应具有前瞻性,展望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需求,确保国土空间资源的永续利用。策略的制定也应兼顾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向适宜地区集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策略制定过程中,还需构建系统化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以技术创新推动实践发展。一方面,应整合现有技术,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方法,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流程;另一方面,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新技术,如无人机监测、生态智能修复等,以提高修复效率和效果。         

    2. 构建系统化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构建系统化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任务。这一技术体系应包括生态修复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以及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在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应重点关注土壤侵蚀治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采用生物技术、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手段,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恢复。在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方面,应重点关注土地资源配置、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以及土地生态化建设等方面,采用土地整理、土地改良和土地开发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还应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废水处理技术、废渣处理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以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目标。

    3. 创新政策机制与制度保障

     在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领域,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合力,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强化实施力度。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的资金需求。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缩短审批周期,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将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地方政府重视此项工作。建立健全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政策进行评估,监测政策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政策。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土地、环保、水利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推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执法权威。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实施力度、建立健全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和加强制度保障,有助于提高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为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 加强监测评价与公众参与

在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加强监测评价与公众参与是确保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手段。监测评价作为基础性工作,能够对整治与修复过程进行科学指导,确保项目实施成效得到准确评估。为此,应构建一套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涵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指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项目实施全周期的动态监控。应定期发布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公众参与则是提升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社会支持度和实效性的关键。在项目规划与实施阶段,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特别是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通过组织公众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让公众深入了解项目内容和目标,提高公众对生态修复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和维护整治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路径应注重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创新引领和公众参与,以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丛丛.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路径[J].工程技术研究,2022,7(13):209-211.

    [2]李明辉.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路径探索[J].绿色环保建材,2022,1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