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9
/ 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与创新

张国伟

哈密市城乡空间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839000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面临着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与任务,分析了传统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局限性,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生态保护为导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规划编制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管与评估等创新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国土空间规划 空间优化 生态保护 多元参与 动态监管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与国土空间规划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这一理念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终极追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运而生,成为解决人类与自然矛盾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丰富,不仅涉及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还包括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它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与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定位和任务。国土空间规划不再是简单的空间利用和经济布局,更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目标。一方面,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各类空间开发活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另一方面,规划还应促进生态环境的有序修复和持续改善,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约束,从更广阔的区域视角出发统筹各地域要素。毕竟,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任何局部的规划决策都可能对其他地区产生连锁反应。

2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2.1 传统国土空间规划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规划理念滞后,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足。传统规划往往将经济发展视为核心目标,将土地资源作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基本要素,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这种发展理念导致了大量自然生态用地被侵占,环境容量超载,生态脆弱区面临严重威胁。

其次是规划编制机制缺乏多元参与。现行规划编制主要由政府主导,专家学者和公众参与程度较低,难以充分体现公众意愿和社会需求。规划编制缺乏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质量和公信力。

2.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从现实国情和长远发展需求出发,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作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它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经济社会发展放在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将生态保护放在首要地位。过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一些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应当吸取教训,立足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布局,切实保护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敏感区域。

3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路径

3.1 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国土空间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将生态保护放在优先地位,以生态环境容量作为基本约束,合理分区规划各类空间布局。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的区域应当被纳入严格的保护范畴,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强度,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生态保护不应停留于单一的环境容量评估,亟需从整体视角统筹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厘清生态空间格局。应当划定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等关键生态空间,确保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完整性。
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全过程。在规划编制阶段,应通过生态评估明确保护重点,合理安排各类空间开发强度,为生态保护留出充足空间。

3.2 多元主体参与的规划编制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赋予了国土空间规划以新的内涵。除了政府主导的传统模式外,还需要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公众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公共设施等方面有着切身体会和独特见解。通过公众参与,能够更好地倾听民意、了解实际需求,使规划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操作性。

另一方面,规划编制也离不开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专家学者对相关领域有着深入研究,能够提供科学化、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主体在规划编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是规划编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负责整体统筹协调

;公众是规划的直接感受者和评判者,能够提供第一手的意见反馈;专家学者则担任规划编制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而社会组织等其他力量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意见建议。

3.3 规划实施的动态监管与评估

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编制固然重要,但规划的落实与实施同样关键。通过建立动态监管与评估机制,可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整优化。这不仅有助于规划目标的如期完成,还能够使规划内容与现实发展相适应,避免出现偏离。

事实上,规划的实施往往存在与规划编制存在脱节的情况。原因在于,规划编制时所依据的条件和假设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使得原有规划内容可能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有必要对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偏差并作出调整。同时,还应定期开展规划评估,全面分析规划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下一轮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

动态监管与评估的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各项规划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实施进展情况。二是制定规范的评估标准和程序,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三是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四是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到规划调整中,切实发挥其指导作用。五是加强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规划实施的良性循环。

4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梳理了传统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并从优化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机制和规划实施监管三个层面提出了创新路径。

将生态保护置于优先地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把握各类空间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有序疏导人口和产业,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配置。

此外,国土空间规划不能仅依赖于政府主导,亟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决策机制。一方面,应加强公众参与,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诉求,使规划编制过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应完善利益相关方协调机制,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多方利益的动态平衡。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信力。

结语:综上所述,规划实施的动态监管不可或缺。应建立规划实施的约束性评估机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同时,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形成监管合力。规划实施的动态监管有利于确保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于庆丰,于海波,马哲军,等.迈向生态文明引领的绿色创新宜居城市典范——《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2035)》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19,(06):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