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参与下的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9
/ 2

多方参与下的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研究

孙阳

511381198804050866, 830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多方参与下的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当前机制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传统的工程造价管控模式难以适应多方参与的复杂项目环境,存在信息孤岛、责任界定不清、流程效率低下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多方参与的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了工程造价管控流程,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文章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协同管控机制显著提升了项目的成本控制能力,减少了各方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本研究为工程造价管理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工程造价 协同管控 多方参与 信息共享 流程优化

第1章 多方参与下的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的现状分析

1.1 国内外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的发展历程

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工程项目规模日益庞大,参与方越发多元化,传统的单一主体管控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率先引入了多方参与的工程造价管理理念,旨在整合各方资源,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初期,工程造价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单一定额计价阶段。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工程造价管理逐步向市场化、信息化方向转变。2000年,住建部颁布《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进入专业化阶段。2010年前后,BIM技术在国内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为多方协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2018年,住建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方协同平台,以解决信息不对称、数据孤岛等问题。这些探索为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1.2 当前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工程造价管控模式在多方参与的复杂项目环境中显露出诸多不足。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各参与方掌握的数据和资源往往处于分散状态,难以实现有效共享。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增加了项目风险。

工程造价管控流程效率低下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繁琐的审批程序和冗长的沟通链条延缓了信息传递速度,使得成本控制失去时效性。人工操作仍占据主导地位,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有限,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项目需求。

造价管理专业人才短缺也制约着协同管控机制的有效运行。随着工程项目规模和复杂度的提升,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第2章 多方参与下的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的构建

2.1 明确各方参与角色及职责

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各参与方角色的明确界定和职责的合理分配。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和决策者,承担着制定项目目标、控制投资规模的重要职责。在协同管控过程中,业主需要全面把握项目进展,及时做出关键决策,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设计单位在工程造价管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职责包括优化设计方案、控制工程造价、提供技术支持等。通过与其他参与方的密切协作,设计单位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施工单位作为工程实施的主体,其职责涵盖了施工组织、资源调配、现场管理等多个方面。监理单位则承担着监督和控制的职能,负责监督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同时协助业主进行成本控制。造价咨询单位在整个协同管控过程中起着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的作用,其职责包括编制造价预算、审核变更申请、提供造价管理建议等。供应商和分包商虽然不直接参与决策,但其在材料供应和专业分包工作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工程造价。

明确各方角色和职责有助于建立清晰的责任体系,促进各方有效沟通和协作。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管控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高效共享,从而提高工程造价管控的整体效果。

2.2 优化工程造价管控流程

工程造价管控流程的优化是多方参与协同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管控流程往往存在效率低下、响应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化技术和智能算法的优化方案。

该方案引入了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了工程现场的实时监测。这些数据经过云平台处理后,能够快速反馈给各参与方,为造价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例如,在某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采用这一系统后,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的成本超支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整体造价偏差率从原来的 8% 降低到了 3% 以内。

智能算法的应用是流程优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的造价预测模型,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市场情况,对未来的造价趋势进行精准预测。这一模型在多个工程项目中得到了验证,预测准确率达到了 92%,显著提高了造价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流程再造是优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传统流程的分析和重构,本研究设计了一套更加扁平化、模块化的管控流程。新流程打破了部门间的壁垒,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决策的高效执行。在一个典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应用这一流程后,造价变更的平均处理时间从原来的 7 天缩短到了 2 天,大大提升了项目的整体效率。

第3章 多方参与下的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的应用与实践

3.1 案例分析

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实践为多方参与下的协同管控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该项目涉及商业、办公、住宅等多种业态,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投资额约50亿元。项目复杂度高,参与方众多,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多家分包商。

在项目初期,各方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造价信息分散,沟通效率低下。成本超支、进度延误等问题频发,引发了多次纠纷。为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团队引入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工程造价协同管控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数据互通,各参与方可实时访问和更新造价信息。

通过该平台,设计变更、材料采购、工程量计算等关键环节的数据得以及时共享。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分析历史数据,提高了造价预测的准确性。大数据分析技术帮助识别潜在的成本风险,为决策提供支持。这种协同机制显著提升了信息透明度,减少了沟通障碍。

这一机制的应用带来了显著成效。项目最终实现了较原预算节省7.5%的成本,工期缩短了45天。各参与方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纠纷大幅减少。该案例展示了多方参与下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的实际价值,为类似复杂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2 效果评估与优化

多方参与下的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成效。通过对比实施前后的关键指标,可以清晰地看到项目成本控制能力的大幅提升。在某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该机制的应用使得项目整体造价偏差率从原先的8.5%降低至3.2%,成本节约率提高了15.7%。这一结果不仅体现在最终的财务数据上,更反映在整个项目周期的各个环节中。

信息共享平台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多方沟通效率。数据显示,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间平均缩短了62%,有效减少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互通机制确保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大大降低了合同纠纷的发生率,相关争议事件比例下降了78.3%。

尽管协同管控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实践中发现,部分参与方对新技术的适应存在一定困难,影响了系统的全面发挥。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强化培训和引入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界面来提升用户体验。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将推动工程造价协同管控机制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深入分析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方法[J]. 张新鹏.陶瓷,2023(09)

[2]基于BIM平台的地铁机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分析[J]. 王龙飞;王有道;于俊彪;杨腾飞;张萌.工程技术研究,2022(20)

[3]工程项目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及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 任巨星.商业观察,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