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0
/ 3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化建设

王楠楠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在社会经济疾速增长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革新的双重推动下,大型高速铁路客站枢纽经济正逐步跨越地域与产业的界限,孕育出全新的经济形态,并日益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然而,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也带来了空间布局的复杂性以及客流运行的庞大与频繁,这些新兴现象对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智慧化系统建设构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鉴于此,本文以重庆东站为例,深入剖析了其综合交通枢纽的智慧化建设,旨在为其他地区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在智慧建设方面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化建设

一、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化建设的意义

(一)构建更全面的感知能力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智慧化系统,凭借其出色的全局视野不仅将监控范围锁定在高铁枢纽站的核心区域,更是将触角延伸至其周边地带,实现了对“人、车、物”三者的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1]。此系统不仅成功地消除了信息交流的障碍,实现了枢纽内部信息的无缝流通,还极大地提高了在多种接驳运输方式以及不同枢纽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共享效率,这大幅提升了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精心构建的统一大数据资源池,该系统能够实时且深入地对庞大的数据集进行精确分析,为客流预测、疏散方案规划等关键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进一步强化了其全面感知与精准决策的能力。

(二)提供更高效的管理手段

当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构建起一套全面覆盖从警情侦测到应对处置的智慧化闭环管理体系时,此体系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对各类事件的即时探测、数字化的流程管理以及直观的可视化表达,从而显著提高高铁枢纽各单位用户的管理效能。鉴于高铁枢纽在运营管理、安全控制和出行服务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一个智能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应运而生[2]。该系统巧妙结合了智能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等尖端科技,构建了一个高效的联合响应机制,形成了一个集监管、调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运营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为高铁枢纽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更为其服务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创造更安全的出行环境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在推进智慧化建设过程中,构筑起一个立体且多维度的智能防护体系,这一体系自外部环境至内部设施,从地面交通到空中监控,全方位覆盖。该体系能够敏锐捕捉并迅速响应任何可能发生的治安事件,包括违法犯罪、危险驾驶和打架斗殴等,确保旅客的出行安全得到全面保障[3]。此外,智慧化系统还借助高清显示屏、实时广播以及手机APP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手段,为旅客提供实时、准确的安全信息,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安全警觉性和自我防护能力。

二、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化建设的需求

(一)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概况

重庆东站作为重庆铁路交通网络中的核心节点,跻身于四大主要客运站点之列,它承载着京昆、包海、沿江以及厦渝四条高速铁路的主干线路运营任务。此枢纽的建设对于主城区的客流集散和城市功能的外部拓展具有至关重要的门户作用。在规划设计方面,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巧妙地融入了自然地形,根据场地特点进行了精心布局[4]。针对站场、站房与地面之间显著的30-50米地形差异,该枢纽采用了三维立体构建的设计理念。这一创新体现在利用高架桥的形式巧妙地将站场与站房连接成一个整体,桥上建筑结构与桥下空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上入下出”为主导,同时辅以“下入下出”的立体交通网络。这样的设计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交通枢纽的运转效率,也为旅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出行体验。此外,铁路站房与综合交通换乘中心之间的无缝连接,进一步提升了该枢纽的综合性与便捷性。旅客无需出站,就能轻松接入多条高速铁路和市域铁路,享受一站式的出行服务。出站后,旅客前往地铁站仅需步行不超过160米,出租车停靠点距离大约200米,而公交站或长途客车站的步行距离约为150米。这样的布局保证了旅客在5分钟内能够轻松完成各类交通工具的换乘,极大提升了换乘的便利与舒适感。这种高效的换乘系统设计使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二)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化建设的需求

1.技术引领

在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建设公司致力于满足技术驱动的发展需求。为了打造一座集智能化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公司决定积极引入尖端科技,特别是聚焦于人脸识别技术和运营管理一体化系统的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计划部署一套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自助购票与人证核验通道设备。这些前沿设施将自动涵盖购票、票务核验以及进出站等各个环节不仅大幅提升乘客在票务验证和通行时的效率,更将优化乘客的通行体验,使之更加顺畅与舒适。此外,公司还将运用三维地图和AR实景地图作为关键工具,结合各类设备资源的可视化展示,以及物联感知数据的支持,精准呈现高铁枢纽的运行态势[5]。这种数据化和可视化的管理方式使得管理人员能够轻松地在一张图上实时查看包括客流密度、交通秩序、消防报警、系统运维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为综合交通枢纽的高效、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2.数据驱动

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智慧化建设团队着眼于数据驱动的发展前沿,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旨在提升枢纽的日常运营管理效率,并致力于为旅客打造卓越的服务体验。展望至2030年,重庆东站预计将达到约3000万人次的年旅客发送量,车站的最大容纳能力将达到约15000人,且在高峰时段,每小时的客流量预计可高达16000人次。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公司计划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枢纽内的客流进行精准且实时的数据分析,以准确预测乘客的流动趋势。这不仅有助于指导旅客的出行安排,更能在人流高度集中的时段有效应对管理挑战,确保枢纽的顺畅运行。

3.效益增值

在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智慧化构建进程中,建设公司矢志追求效益的显著跃升。为了实现设定的目标,建设公司积极采纳并深入融合了大数据与尖端的智能分析技术,其主要目标是深入挖掘和进一步增强土地的开发潜能及经济效益。鉴于重庆东站枢纽所承载的巨大客流量及其形成的独特集群影响力,公司充分运用了丰富的客流身份信息、精确的位置数据等海量资源,进行了详尽的大数据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为枢纽内的商户提供了更加精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而且还在活动策划、广告投放等关键运营决策中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为公司的整体运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同时,为了满足广大旅客的多样化需求,建设公司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了一揽子高质量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覆盖出行便捷、办公高效以及休闲舒适等多个方面。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增值服务不仅显著增强了交通枢纽的商业魅力,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土地的价值,从而对整个城市的综合价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提振作用。

三、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化建设的体系架构

为了满足重庆东站枢纽的智慧化发展需求,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和资源整合,精心构建了一个功能丰富的枢纽智慧化系统架构。该系统不仅具备深度洞察和感知智慧城市运行状况的能力,还实现了管理能力的协调联动,确保了交通信息的顺畅互通与共享。关于这一智慧化体系架构的详细布局如下图1所示。

IMG_256

图1重庆东站智慧化体系架构图

(一)“1”个赋能底座

在重庆东站枢纽迈向智慧化建设中,赋能底座的设计堪称支撑全局的基石。其设计的核心目标旨在构建广泛而高速的连接网络,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共享,并确保系统具备灵活多变的拓展能力,从而为整个枢纽带来全面、一体化的资源服务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凭借卓越的规划实力为通信网络的构建制定了一套既成熟又前沿的策略。这一策略巧妙地将有线专网与无线网的优点融为一体,特别是在有线专网部分,通过精心布局弱电专网、核心骨干光纤网络等核心环节不仅确保了枢纽内部系统与设备间数据的高速、顺畅传输,还实现了外部平台与内部平台间的顺畅数据交互。同时,无线网部分则采用了包括5G、WiFi等多种技术,旨在为市民提供无处不在的便捷网络连接服务,并满足部分物联网设备的连接需求。

(二)“2”套智慧中台

1.数据中台

为加强重庆东站枢纽的数据全面融合,同时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治理、深度集成与无障碍交流,设计并实施一个专业化的数据中台。在这个系统中,数据仓库不仅负责收集来自各种感知设备的数据,还囊括了各相关单位的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的分类和整合,以构建完整的重庆东站枢纽数据集。此外,引入一个先进的数据分析平台,该平台拥有卓越的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能力。同时,为了促进数据的跨系统、跨部门共享与交流,还构建了数据共享开放平台,该平台作为数据资源互通的桥梁,极大地提升了东站枢纽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和应用效率。

2.能力中台

重庆东站正全力构建一个前沿的智慧化系统框架,其主旨在于显著增强智慧枢纽的全面功能。这一框架坚守集中化、开放性和云化三大原则,精心筹划东站枢纽的能力中台,旨在实现服务化转型,从而极大地提升枢纽在智慧应用领域的响应速度和运营效率。通过制定统一的协议标准、技术框架和运营策略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和集成复杂性。同时,该框架还整合了集中注册、统一管理和一体化运营的功能,这些能力广泛覆盖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图服务、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应用以及BIM引擎技术等多元化的智慧化服务。

(三)“3”大智慧保障

1.安全保障

在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中,信息安全保障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屏障,它涵盖了网络安全、严格遵守安全政策法规、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以及对运维环节的精细监控。这一保障体系的运作主要依赖于《铁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安全通用要求》和《铁路移动应用软件安全防护技术要求》等权威标准与规范作为指导,从而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信息化系统提供全方位的防护。

2.标准保障

在建设公司全力打造并应用信息化系统的征途上,遵循技术标准固然是基石,然而公司更需注重在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上构建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这套标准不仅将成为公司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核心指南,更将推动公司进行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和高效协调。此外,为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与高效协同,还将致力于构建一套统一的接口规范,以确保不同数据源模式能够无缝对接、实时共享,从而为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运维保障

对于重庆东站的铁路运维事务,策划一套全面的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规程。此规程明确规定了数据共享与开放的指导原则,并严格遵循隐私保护机制。在规划运维保障策略时,公司特别注重确保未来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作和高效维护,基于此制定了详细的运维规章制度,并构建了一个专业的运维支持体系。同时,康威视公司凭借其技术领域的卓越洞察力,率先引入了BIM和数字孪生技术,成功打造了一个集成化的交通枢纽运维管理平台。该平台不仅实现了运维数据的直观展示,还促进了数据的即时沟通与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精确度和响应速度。

(四)“4”类智慧应用

1.智慧政务管理

在筹划和构建重庆东站智慧化体系架构时,核心任务是开发一个卓越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此平台不仅致力于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同时也追求服务质量的飞跃。其设计理念深度融入了对公共政务服务平台的高效集成、市政管理系统的精细管理,以及网上政务办事大厅的便捷体验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精心构建这些平台,旨在为所有相关用户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的平台,从而确保管理流程的顺畅无阻和高效率。这样不仅将极大提升管理效能,更能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服务体验。

2.智慧交通运营管理

面对重庆东站智慧化架构下综合交通枢纽的复杂业态布局和庞大的人流聚集挑战,研发了一套功能全面且技术领先的信息管理系统,旨在为交通枢纽在交通管理、票务便利和旅客服务等多个维度提供有力支持。该系统内,客流监测预警平台集成了先进的客流统计和精准分析功能,确保了对人流动态的实时跟踪和预警能力;交通运营调度平台则实现了城际铁路、公交、出租等多元化交通模式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调度;自动售检票系统更是为乘客带来了智能化的购票体验、差异化的安检流程以及便捷的无感通关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旅客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3.智慧枢纽运营管理

智慧枢纽运营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桥接地下与地上空间,其站房智能化管理系统在管理上实现了多元化覆盖,涉及安防监控、停车秩序、门禁控制、消防安全、机电设备智能操控、照明系统智能调整、雷电风险监测、电力能源管理以及给排水系统智能监控等多个关键领域。为了提升安防管理的效率与全面性,建设公司可以打造一套技术领先、覆盖全面、运行稳定且安全可靠的智能化安防与运营体系。此体系集成了高效调度、高精度人脸识别、精确空间定位以及人员密集度智能分析等尖端功能,旨在确保枢纽运营的流畅与安全。此外,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作为该系统的另一重要部分,通过深度融合无线集群对讲系统、蜂窝电话通讯前沿技术以及智能终端,实现对站内紧急事态的即时监控与敏捷反应。该系统不仅负责异常情况的实时监测与决策支持,还承担着应急疏散计划的执行和协同调度管理等多项关键任务。

4.智慧商业管理

建设公司可以为重庆东站构建了智能商业管理系统,该系统深度整合了交通枢纽内的政务、交通以及枢纽管理等核心系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商业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精准高效的数据资产管理、商业智能的深度分析和流量共享策略的精准执行,该系统为枢纽商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有效优化了枢纽商业的运营模式,同时也为枢纽及其周边商业环境的繁荣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在功能多样化和未来发展上的全方位需求,重庆东站采纳了“1234”智慧化体系架构作为其核心的智慧化建设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一个集成化、智能化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不仅将实现内部、外部、社会以及互联网等多渠道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还将打破传统部门间的数据隔离,实现数据的无缝流通。通过这一智慧化转型,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智能化程度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威,张晨茜,任佳琦.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信息化及BIM应用现状与展望[J].铁路技术创新,2024,(02):21-28.

[2]王陆睎,朱明.基于Petri网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换乘建模与仿真[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24,21(02):1-6.

[3]卢春房,方天滨,周铁征,冯媛.以铁路车站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问题探讨[J].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2023,3(06):2-6+24.

[4]田洪.基于交通一体化的铁路客站综合枢纽规划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23,40(12):78-82.

[5]程智源,曾雪松,李海.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系统探讨[J].铁路计算机应用,2022,31(12):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