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0
/ 2

城乡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夏海玉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武汉430014

摘要: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尊重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乡规划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城市的独特风貌。城乡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旨在探讨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发展与历史文脉的和谐共生,以期为未来的城乡规划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一、引言

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是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它们的动态平衡构成了社会进步的脉络。在城乡规划的舞台上,这两者的关系更是微妙而复杂。一面是日新月异的建设进程,一面是沉淀千年的历史文化,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守护好一份份宝贵的遗产,无疑是当代规划者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不仅关乎城市记忆的留存,更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系和文化自信的塑造。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识别与评估

在城乡规划中,历史文化资源的识别与评估是保护工作的基石。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关乎对历史价值的理解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识别工作首先依赖于对历史脉络的深入了解和田野调查,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具有价值的遗迹或遗址。在这个过程中,规划者需要与历史学者、考古学家、社区居民等多方合作,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口述史等多渠道资料,逐步勾勒出历史的轮廓。

1.识别之后,评估体系至关重要。评估不仅关注历史资源的物质属性,如建筑的艺术风格、工艺水平,还包括其非物质价值,如文化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评估体系应综合考虑历史、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以及资源对社区认同、地方特色塑造的影响。例如,广州的骑楼街不仅因其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承载着广州的商业文化和市民记忆,对城市身份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2.评估过程中,专家团队的专业意见是不可或缺的,他们运用科学方法,如历史分期、建筑风格分析、历史功能研究等,为资源的价值定性定量。同时,公众参与也是评估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听证会等形式,让社区居民的声音得以表达,他们的记忆和情感是评价历史资源无法忽视的维度。

3.科技的应用在评估中起到了增色添彩的作用。遥感技术、卫星影像、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科技手段,能帮助规划者精准地定位潜在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对其保存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数字化技术则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数字档案,不仅便于保存,还能通过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让公众以互动方式“参观”历史。

4.识别与评估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对历史的敬畏。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往往面临着资源识别的滞后性与评估的挑战性。因此,规划者需要建立动态更新的识别与评估机制,随着新发现和新认识的不断涌现,不断调整和优化保护策略。识别与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们是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基础,也是制定保护策略的依据。通过科学的识别与评估,我们可以更精准地界定保护的范围,制定出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发展大潮中得到妥善的呵护,让它们继续成为城市灵魂的一部分,与现代城市生活和谐共存。

三、保护策略与规划实践

在明确了历史文化资源的识别与评估后,保护策略与规划实践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些策略旨在确保历史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同时促进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形成既有现代活力又不失历史韵味的城乡格局。本节将深入探讨实施保护的策略,并通过国内外的案例,展示这些策略在实际中的成功应用。

1.制定全面的保护规划是关键。规划需综合考虑历史资源的分布、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形成科学的保护与利用方案。例如,重庆市依据中央精神,编制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了保护对象的范围,设定了保护等级,规划了保护区域,确保了历史文化资源在整体城市发展框架下的保护。

2.灵活运用保护手段,包括物质保护和非物质保护。物质保护主要针对有形的建筑、遗址等,如采用原真性修复,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维护,确保其历史风貌得以保留。非物质保护则关注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口述历史等无形遗产的传承,通过教育、培训、活化利用等方式,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景德镇为例,当地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培养新一代工匠,使得陶瓷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3.在保护策略的实施中,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提供财政支持,并对破坏行为进行严惩。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比如,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像广州粤剧博物馆的建立,就是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典范,既保护了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带动了旅游业发展。

4.科技在保护策略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数字化技术用于记录和重现历史,通过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手段,让历史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分析资源的价值和需求,帮助制定更精准的保护措施。比如,广州骑楼街通过数字化技术,既保护了建筑,又通过线上平台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保护与旅游的双赢。

5.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并非易事,需要政府、社区、企业、公众的多方参与和协调。以厦门鼓浪屿为例,面对过度商业化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限流措施,严格控制商业网点,同时推动文化遗产教育,引导居民和游客尊重历史。

6.通过这些策略和实践,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规划实现了深度融合。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元素,使历史遗产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然而,也应意识到,保护工作需长期坚持,要面对资金投入、利益协调、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总结而言,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需要规划者具备前瞻性的思考,创新性的实践,以及对历史的深深敬畏。通过完善规划、灵活运用保护手段、政策支持、科技应用和多元合作,我们可以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让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规划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城乡规划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保护,既要注重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功能完善,又要彰显其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这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创新性地融入历史元素,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既充满现代活力,又不失历史韵味,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塑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乡风貌。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在快速变迁中,保持其独特的生命力和人文温度,走向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未来。

结束语

总之,城乡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我们不仅能够保护那些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还能维护那些体现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乡规划应该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得益彰,促进城乡发展的同时,保留和弘扬那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才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既保持发展的活力,又不失文化的底蕴,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扈万泰.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N]. 重庆日报, 2024-09-22 (014). DOI:10.

[2]钟志新.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旧城道路规划优化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24.

[3]孙施文. 我国城乡规划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 城市规划, 2024, 45 (02): 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