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名与日本地名用字逻辑比较研究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1
/ 2

广东地名与日本地名用字逻辑比较研究浅析

杨振宇

珠海市翻译协会(广东 珠海519000)

摘要:广东省简称粤,位于北纬20°13′~25°31′,东经109°39′~117°19′之间,陆地面积17.98万km2。截至2018年末,全境范围常住总人口11,346万人,人口密度为634人/km2,密度较大。[1]广东省有三大民系: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三大民系所讲之方言均与古汉语有较深渊源,由于历史上的中原移民陆续将中原文化带至岭南地区,并得以较好的保存与传承,广东省地名的用字逻辑也相对接近中国古代的用法。众所周知,日本曾在我国隋唐时期派驻遣隋使与遣唐使前往我国学习先进语言与文化。广东与日本,同样作为保存中国古文化较好的地区,二者地名的用字逻辑存在颇为相似、值得推敲与研究的部分。但是迄今为止却几乎无人对二者做出对比性研究。笔者希望仅凭自己的浅薄知识和经验,对于广东地名与日本地名的用字逻辑进行浅显的比较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广东省、日本、地名、用字逻辑、对比研究

一、概述:

地名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对各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的地方进行识别

赋予的专有名称。地名起初是某些记号,伴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产生,这些记号进化为语言文字代号。[2]因此地名的命名和用字逻辑,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在地名的产生过程中,由于中日两国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用字逻辑,因此也就出现了大量相同的地名。

二、广府地区与日本地名用字逻辑之对比

在广府地区与日本均可见到的地名如下所示:

珠海:小林(Kobayashi)、大林(Ohbayashi)、富山(Toyama)、田中(Tanaka)、田边(Tanabe)、北山(Kitayama)、上冲(Kamioki,熊本县上冲小学校)、前山(Maeyama)、白石(Shiraishi)、神前(Kouzaki,Kanmae)、上村(Kamimura)、下村(Shimomura)、成益(Narimasu,成增)、福石(Fukuishi)、叠石(Tatamiishi)、狮山(Ishiyama)、井岸(Igishi)、金山(Kaneyama)、金城(Kaneshiro)、永田(Nagata)、北堤(Kitadutsumi)、藤山(Fujiyama)、白沙(白砂,shirasago)、北岭(kitamine东京都北岭町)、丰洲(Toyosu)、下洲(shimosu,日本千叶县下洲港)、北园(Kitazono)、山场(Yamaba,不仅是地名,在日语中还有“高潮、顶点”之意。)、香山(Kayama)、南泉(Minaizumi)、鸡山(Toriyama,“鸡”与“鸟”为通假字)、茅田(Kayata)、横山(Yokoyama)

深圳:福田(Fukuda)、益田(Masuda)、坂田(Sakada)、三和(Miwa)、梅村(Umemura)、梅林(Umebayashi)、景田(Kageta)、神保(Jinbo)、登良(Nobora)、松岗(Matsuoka,松冈)、赤尾(Akao)、上川(Kamigawa)、水贝(Mizugai)、田贝(Tagai)、上沙(kamisago)、下沙(Shimosago)、沙尾(Sunao)

广州:市桥(Ichihashi)、山口(Yamaguchi)、叶田(Kanada)、花山(Hanayama)、竹山(Takeyama)、冈屋(Okaya)、关屋(Sekiya)、石桥(Ishihashi)、五担田(五反田,Gotanda)、大石(Ooashi)、赤岗(Akaoka)

东莞:树田(Kida)、泽田(Sawada)、河田(Kawada)

江门:坂本(Sakamoto)

佛山:渡边(Watanabe)、井头(Inokashira)

“洲”字的含义为:1.河流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2.海洋所包围的大陆及附近岛屿的总称。日本的“丰洲”位于东京都的核心区,是一个填海造地的区域,其地名较新,取于上世纪70年代,“洲”昭示了其地形,而“丰”则取其吉祥之含义,寓意丰盛、丰盈。在珠海,“丰洲”其实是很小的一个岛,小到在地图上很不显眼,需要仔细寻找,也并非填海造地,而是自然形成的岛屿。但是笔者认为二者的命名用字底层逻辑的一样的。

“渡”意为渡口,渡口的旁边即为“渡边”。

广府地区带有“田”字的地名也较为常见,福田、益田、坂田都是在日本较为常见的地名或姓氏。“田中”“田边”等地名在广府地区也随处可见,多为乡下偏僻之处,而“田中”在日本不仅也是常见的地名,还是著名的日本大姓氏,因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时期并不是都有姓氏,在“苗字必称令”的促使下,很多日本人都以地名为姓氏。“田中”能成为大姓氏,也是因为早期发展滞后,乡下地方较多。

“石”意为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3]带“石”字的地名在珠海尤为常见。

“冈(岗)”意为较低而平的山脊。[3]日本多用“冈”字,与“岗”字通假。

“冲”,本作沖。《说文·水部·沖》:“涌繇也。”段注 :“繇、摇,古今字。涌,上涌也 ;摇,旁摇也。”“《小雅》曰:‘攸革沖沖。’毛云:‘沖沖,垂饰皃’此涌摇之义。”山间冲积的平地也叫沖,也与水流涌摇有关,也指丘陵地区谷地的水田。[4]在珠海,有“上冲总站”,在日本则有“熊本县上冲小学校”,笔者认为二者的命名用字底层逻辑的一样的。

“沙”与“砂”亦为通假字,日本较多使用后者。

三、客家地区与日本地名用字逻辑之对比

在客家地区与日本均可见到的地名如下所示:

惠州:水口(Mizuguchi)、良井(Yoshii)、石角(Ishikado)、川岛(Kawashima)、深井(Fukai)、广海(Hiromi)、三井(Mitsui)、光坂(Mitsuzaka)、田头(Tagashira)、碧山(Aoyama)、平山(Hirayama)、吉屋(Yoshiya)、官田(Kanda)、安良(Yasura)、园光(Sonomitsu)、新光(Niimitsu)、福一(Fukuichi)、福二(Fukuni)、白花(Shirabana)、古屋(Furuya)、新桥(Shimbashi)、福地(Fukuchi)、元山(Motoyama)、文屋(Fumiya)、大村(Ohmura)、元岗(Motooka)、赤山(Akayama)、大洲(Ohsu)、长岗(Nagaoka)、新屋(Araya)、石屋(Ishiya)、横岭(Yokomine)、高桥(Takahashi)、大园(Ohzono)

惠东县巽寮湾附近:增山(Masuyama)、田屋(Taya)、莆田(Kamada)、山下(Yamashita)、下屋(Shimoya)、赤岸(Akagishi)、石下(Ishishita)、赤砂(Akasago)

广东客家地区由于山区较多,体现为地名中出现较多的“山”字,但是笔者并未在该地区发现“山本”,可见“山本”是日本独有的地名或姓氏。

带“屋”字的地名一般也是来自客家话,因此在客家地区尤为常见。[2]而带“屋”字的地名在日本也较为常见,“屋”字在日语中甚至引申为指代某行业。

四、潮汕(海陆丰)地区与日本地名用字逻辑之对比

潮汕(在本文中泛指大潮汕地区,包括海陆丰,仅为一家之言)属于闽南语系地区。潮汕地区倾向于用“町”字来指代一片土地。在解放前,汕尾地区曾有“盐町”,意为采盐地区。这与日本的“町”字用法颇为相似。今天在潮汕地区仍随处可见“宫町地区,禁止停车”的标识。另外,潮汕地区与日本一样拥有朴素的民间多神信仰,将各类庙宇和宗教场所统称为“宫”,[5]因此有“大宫(Ohmiya)”、“宫前(Miyamae)”“上宫(Kamimiya)”“下宫(Shimomiya)”等地名,而这些地名在日本也都较为常见,可见其命名用字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

五、总结

本文以广东三大民系为主轴,对于广东地名与日本地名的用字逻辑进行浅显的比较研究。广东与日本同样作为保存中国古文化较好的地区,地名用字逻辑的相似之处颇为值得推敲与研究。然而笔者在知网(cnki.net)上并未发现相关的比较类文章,因此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让更多人认识到中日两国地名的用字和命名底层逻辑殊途同归,中日两国有大量相同的地名其实绝非偶然,而是由相同底层逻辑所促成的客观结果,并希望后续能有更多的学者或研究者能做出更加有深度的研究,如此笔者则幸甚。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1]刘秀娟,周敏,梁立锋,等.广东乡镇地名的语源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21,41(04):77-82.

[2]邱韵琳.广东海陆丰地名初探[J].中国地名,2019(08):24-26+28.

[3]马显彬.广东地名特征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12,31(01):84-85.DOI:10.16074/j.cnki.cn43-1394/z.2012.01.014.

[4]潘先军.冲·圳·矶·渚·垱——地名通名用字文化谈[J].汉字文化,2016(05):90-92.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16.05.027.

[5]黄舜瑶. 潮州市地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3.DOI:10.27672/d.cnki.gcsfc.2023.00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