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视角下的沿空留巷思想及其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1
/ 6

采煤工作面视角下的沿空留巷思想及其应用

袁成金1  宫良伟2   谢  荣3

1.3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乐山 614400

2.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江津 402260

摘要:长壁采煤工作面和沿空留巷在老顶断裂后会形成相似的上覆岩层大结构,二者的矿压显现有实质的内部联系,同时长壁工作面也是一个特殊的沿空留巷,能够以长壁工作面的视角来看待沿空留巷问题。利用成熟的采场矿压理论指导沿空留巷的设计和管理。嘉阳煤矿沿空留巷历程说明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的处理要以煤层地质条件为基础,才能有良好的留巷效果。

关键词 :长壁采煤  沿空留巷 采场矿压  煤层地质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发改委安全改造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 2020-511123-06-03-444904)

The idea and application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al mining face

Yuan Chengjin, Gong Liangwei, Xie Rong

(Sichuan Jiayang Group Co., Ltd., Leshan  614400,China)

Abstract : Longwall coal mining face and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ll form a similar structure of overlying strata after the main roof fracture, and the mine pressure behavior of the two has a substantial internal conn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ongwall coal mining face is also a special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hich can look at the problem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ngwall coal mining face.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are guided by the mature mining pressure theory. The process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in Jiayang Coal Mine shows that the treatment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coal seam, so as to have a good effect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Keywords : longwall coal mining, along the empty lane, ground pressure, coal seam geological

1. 引言

沿空留巷技术的优势是多方面的,提高煤炭资源采出量,降低掘进量,是最直观的优点;实行Y型通风,提高风排瓦斯和抽排瓦斯技术有效性,彻底的连续卸压解决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并减轻高压水害,等等,都需要沿空留巷技术做后盾;为彻底解决当前困扰煤矿的采掘失调问题,采煤工作面有必要实现往复式开采(这可能是将来煤矿采煤方式改革的方向),完善的沿空留巷技术是其必要条件。

在沿空留巷技术实践上,我国各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和煤矿企业研究并成功实施了很多沿空留巷方法,如高水材料充填、混凝土材料充填、膏体材料充填、矸石类充填、冒落矸石自然充填和切顶成巷等。上述方法除了切顶成巷外,都采用人工护巷墙体隔离采空区。在2011年四川白皎煤矿成功实施切顶成巷前,所有的沿空留巷方法都是使用人工护巷墙体隔离采空区。

在沿空留巷理论研究上,我国学者也取得了很多进展。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的活动对沿空留巷有直接的影响。沿空留巷的顶板下沉量是由“裂隙带岩层取得平衡前的强烈沉降”决定的。沿空留巷上覆老顶的断裂形成“三角形悬板”结构。在这种“三角形悬板”结构形成过程中,加剧了沿空留巷围岩的有害离层和下沉;但“三角形悬板”结构形成后又起到了保护沿空留巷的作用(形成了其上方的大结构。沿空留巷上覆老顶岩层的断裂位置不在其煤帮的边沿上方,而在煤帮侧煤层里的上方。沿空留巷上覆老顶的运动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期、过渡期和后期。前期和过渡期顶板均以旋转变形为主,但后者变形快、变形量大;后期顶板以平行下沉为主,下沉速度也小。巷旁支护体不影响“三角形悬板”结构的形态,不能减小上覆岩层活动造成的顶板下沉量,只能使直接顶与老顶紧贴并维持直接顶的完整性,也就是老顶的下沉使得沿空留巷以给定变形的方式呈现的。

在沿空留巷支护阻力和可缩量的计算上,有学者认为可以参照采场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和关键层理论的计算模型来计算。

可以看出,实践上,沿空留巷和长度采煤工作面在采空区侧的处理上表面上有很大差别,但二者在理论上都要考虑上覆岩层的活动。基于此,本文尝试以长壁采煤工作面的视角来考虑沿空留巷问题。

2.长壁采煤工作面与沿空留巷上覆岩层结构相似性与差别

2.1 长壁采煤工作面是特殊的沿空留巷

长壁采煤工作面是一个长几十到几百米、宽度几米的采煤空间。它其实是一条提供行人、运煤和采支作业的特殊巷道。其特殊性在于随着采煤生产的进行,不断前移。它的一侧是煤壁,一侧是采空区,是一个特殊的沿空留巷。

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一般要求是进行封闭,但是一些工作面回采结束后留两米左右宽的空间,然后作为人员上下和人工运送材料使用--也就是工作面停采后作为一般巷道使用。这也是一种标准的沿空巷道。

采煤工作面从切眼进行开采到最后回收,由于老顶的断裂,工作面及其周围会发生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压力稳定后,无论采用砌体梁假说还是采用传递岩梁假说,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都会形成一个大结构。在沿空留巷位置上也会形成类似的结构。二者共同的类似结构见图1。

2.2 砌体梁假说对留巷位置上覆结构的论述

根据现在观测和理论分析,老顶的断裂形式呈现“O—X”型断裂,并将工作面分为三个区(见图2)。破断的岩块由于相互挤压形成水平力,从而在岩块间产生摩擦力。沿空留巷位于工作面的上下两个区,上覆岩块为弧形三角区(B块为弧形三角),见图2的2区和3区。而采煤工作面位于“O—X”型断裂结构的弧形区或梯形区(B、C块为弧状梯形),见图2的1区。根据砌体梁假说的理论,认为1区形成外表似梁实质是拱的裂隙体梁的平衡结构(砌体梁结构);而位于上、下的2区和3区的圆弧形破坏,岩块间的咬合是一个立体咬合关系。但这种立体咬合关系是不是能形成稳定结构,没见具体论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相同水平应力作用下,沿空留巷位置上方断裂后的B块和C块的摩擦力要大于工作面岩块间的摩擦力(因接触面积大),应该能形成很强的结构。对破断点的位置,砌体梁假说没有探究。但现在都认为断裂点在煤壁上部弹塑性分界点处。

2.3 传递岩梁假说对留巷位置上覆结构的论述

按照传递岩梁解说的论述,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见图3。

第一阶段:上下两侧煤壁边缘处于弹性状态。边缘处于弹性状态。煤壁边缘破坏前,即工作面推进至1所示位置以前,两个方向的压力高峰始终在煤壁上,峰值随推进步距增加而增大。直接顶慢慢冒落。

第二阶段:煤壁边缘破坏。部分进入塑性状态。工作面推进至2所示位置,周边压力超过煤层的强度,煤壁边缘遭到破坏而失去支承能力,压力高峰深入到煤壁前方,压力分布范围内形成弹性和塑性两个区域。此时直接顶已经冒落。老顶随着采空区的扩大而向下沉降。

第三阶段:形成内外应力场。工作面推进到3所示位置,岩层将深入煤壁内部断裂,支承压力显现分为内、外两个应力场。冒落带上部形成传递岩梁。见图4。

2.4采煤工作面和沿空留巷大结构对比分析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在沿空留巷的位置上面,也存在一个大结构。但由于沿空留巷煤壁侧是固定的,所以沿空留巷上面的大结构和采煤工作面上面的大结构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别。二者之间的相同的在于:

(1)上覆岩层的老顶断裂位置在深入煤壁的前方,也就是B块断裂时有煤壁支撑。

(2)B块断裂后,与A块和C块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形成很强的摩擦力,从而形成砌体梁结构(砌体梁假说);或形成传递岩梁(传递岩梁假说)。

(3)根据传递岩梁的思想,B块断裂后二者都会形成内外两个应力场。

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点在于:

(1)B块断裂后的形状不同,留巷位置B块的断裂形状为弧形三角或类似扇形;工作面前面B块的断裂形状为弧状梯形。

(2)工作面煤壁前方内外应力场处在不断变化中,而留巷位置煤壁侧应力场在大结构稳定后,内外应力场基本稳定。

(3)B块断裂后,工作面向前移动,B块相对后移。当移动工作面后,容易引起上覆岩层结构破坏,造成工作面台阶下沉甚至压垮工作面。但对留巷位置,其上部结构形成后始终保持稳定。

(4)采煤工作面在B块断裂后,开始以旋转运动为主;后由于工作面前移,会出现滑落下沉运动。但在留巷位置,B块断裂后,以旋转运动为主;由于煤壁是静止的,基本没有滑落空间。

从(2)、(3)和(4)三个不同点可以看出,留巷位置上方的大结构比采煤工作面上方的大结构稳定,即老顶产生的垮落使得沿空留巷巷道的矿压显现剧烈程度要小于采场的矿压显现程度。同理,沿空留巷的支护阻力必然小于工作面采场支架的支护阻力。

3.长壁工作面视角下的沿空留巷思想

3.1 长壁采煤工作面与沿空留巷的差别与内在联系

以上分析比较了长壁回采工作面和沿空留巷上覆岩层大结构的相似性和相异点。二者结构上的不同实质上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二者位置不同造成上覆岩层结构形态差异,沿空留巷结构更稳定;二是,由于采煤工作面是移动的,沿空留巷是固定的,采煤工作面的大结构要经历稳定--失稳--稳定的周期变化,而沿空留巷大结构形成后能保持相对稳定。

除了上覆岩层大结构的差别外,由于二者的支护管理形式不同,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1)采煤工作面煤壁侧是不支护的,沿空留巷煤壁侧是支护的;(2)采煤工作面采空区侧可以不封堵,但沿空留巷必须封堵;(3)支护方式不同,支护后工作空间服务时间不同。 

尽管采煤工作面与沿空留巷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有本质的内在联系:在同一的顶底板岩性(同一煤层同一区域有相同或相似的直接顶、老顶、直接底等)下,经历相同的初次来压或周期来压,二者上方形成的大结构处在同一“O—X”型断裂的不同位置;都是对同一工作面采空区进行处理,只是处理方式不同。这种内在联系预示着采煤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和采空区处理方法与沿空留巷的顶板管理和采空区处理方法有相似性。或者说,在长壁采煤工作面视角下,能给沿空留巷的支护或采空区处理带来某种启示。

从采煤工作面和沿空留巷上方大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差别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能进行长壁采煤方法的工作面,都能进行沿空留巷;煤层的顶底板岩性决定工作面支护和采空区处理,同样也决定沿空留巷的支护和对采空区的处理。

3.2 沿空留巷实施中的困局和采场矿压控制理论对沿空留巷的指导作用

当前沿空留巷实施中有两大困局:一是现场管理人员对沿空留巷理论不熟悉,也缺乏沿空留巷的实践经验,认为沿空留巷很神秘,不敢主动实施沿空留巷;二是沿空留巷技术服务和推广人员(主要是科研部门和高校)很少强调沿空留巷方法与煤层地质条件的关系,推广时的方法适用于任何条件。

第一个困局的实质原因是沿空留巷技术成熟度低。在我国,长壁采煤工作面开采技术从解放初就开始探索,并几乎在全国的每个煤矿使用。到现在已经快有七十年的历史了。长壁工作面开采方法已经成为我国煤炭开采的标准方法。采煤工作面支护方法的选择、回采工艺和采空区的处理等在理论上非常成熟,在实践上各煤层企业也积累的很多经验。业内人士几乎都了解在什么地质条件下选择什么支护方法、怎样进行采空区处理。但是沿空留巷技术无论在推广实践的广度上还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都是不够的,还没有煤层地质因素对采煤方法选择影响的完善理论。

第二个困局的原因既有技术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可能是主因。一套好的留巷方法从萌发初步的想法到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需要经历苦思冥想和各方面的努力过程。每一种沿空留巷方法的首创者或推广者在推广其沿空留巷技术时,总是在强调其沿空留巷技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这一点可以在各种沿空留巷方法文献中看出),而没有仔细考虑其技术的适用性和实施成本。所以出现了各种沿空留巷技术在各种地质条件下都是实施案例的现象。

长壁工作面和沿空留巷的上覆老顶断裂结构有一定的不同,它们在管理形式上也相异。但由于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可以认为沿空留巷矿压理论是采场矿压控制理论的一部分。可以利用目前成熟的采场矿压控制理论对沿空留巷进行指导。例如,可以根据直接顶的岩性和直接顶厚度影响系数,以及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强弱来指导沿空留巷设计

可以通过预测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时间和强度来加强对沿空留巷管理与维护等。所谓长壁工作面视角下的沿空留巷思想,就是利用成熟的采场矿压控制理论,同时结合沿空留巷自身的特点,进行沿空留巷的设计和日常管理。

3.3 利用采场矿压控制理论进行沿空留巷设计和和顶板管理

长壁采煤工作面设计主要包括工作面支护设计和采空区处理,重点是支护设计。采空区处理主要根据顶底板岩性(稳定性)和直接顶厚度影响系数来确定,一般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坚硬顶板需要采用爆破落顶),少数采用充填法或部分充填法。

从表面上看,长壁采煤工作面对采空区的处理与沿空留巷完全不同。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处理采空区,长壁工作面采空区的处理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切断工作面控顶区的直接顶与采空区内直接顶的联系,以减少工作面支护的载荷;二是尽量充实采空区,以减少老顶断裂后下沉和旋转的空间,从而减少上覆岩层的运动带来的工作空间的减少。实际上,沿空留巷采空区的处理也必须达到同样目的。只是沿空留巷采空区侧需要有防止漏风的措施和方法。所以,沿空留巷处理采空区的思想和采煤工作面处理采空区的思想是一致的。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沿空留巷方法就是采空区处理方法--或更确切地说就是护巷墙体留设方法,其实沿空留巷的护巷墙体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通过护巷墙体的功能分析可以说明这个观点。沿空留巷的护巷墙体有四个功能:一是切顶,切断沿空巷道侧的直接顶,并使冒落的直接顶充填采空区;二是支护直接顶,维持直接顶与老顶的紧贴;三是隔离采空区,防止人员进入采空区并减少采空区漏风;四是密闭采空区,防止煤层自然发火。密闭采空区其实已经包含了隔离采空区,但反之则不然。如果煤层不自然发火,就不需要密闭采空区。对直接顶容易破碎的顶板,可以直接使用单体支柱或锚索切顶。护巷墙体的支护作用可以有留巷内的支护(锚杆、锚索和加强支护)来代替。这样护巷墙体的作用就仅仅是隔离采空区了。如果直接顶比较坚硬,使用预裂爆破切顶,切下的岩体隔离了采空区,就不需要护巷墙体了。

实践是理论的最好说明,预留爆破切顶卸压成巷技术就没有护巷墙体。如果把护巷墙体的切顶功能和支护功能交给沿空巷道内的支护体来完成,其实护巷墙体仅起隔离和密闭采空区的作用了。虽然如此,沿空留巷采空区的处理仍是十分重要的。沿空留巷采空区处理方法不当不仅会增加沿空留巷的成本,甚至给沿空巷道顶板和帮的维护造成困难。本文后面的应用实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和长壁采煤工作面设计一样,沿空留巷的设计也分为两个部分:沿空巷道支护设计和采空区处理,并且把支护设计作为重点。沿空留巷是否能取得成功,其关键还在于沿空留巷支护的设计。在沿空留巷设计上,要注意到沿空留巷和一般的回采巷道(风巷、机巷)的不同:一般回采巷道仅经历一次工作面采动影响,而沿空留巷需要经历两次;一般回采巷道仅服务一个工作面,而沿空留巷服务两个工作面。沿空巷道设计要考虑其生命期各个阶段的矿压特点。

在长壁采煤工作面视角下,沿空留巷的最终下沉量可以按“给定变形”进行处理。在老顶断裂到沉降至最终位态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沿空留巷的所有支护(包括基本支护、加强支护、切顶支护或护巷墙体)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其上大结构的运动速度,但不能对其运动起到阻止作用。在保持直接顶稳定并与老顶紧贴的情况下,顶板下沉量与煤层采厚成正比关系,理论上还没有完善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矿压观测来确定,一般为采高的10%~20%。但在支护阻力的设计上,不能按采煤工作面“给定载荷”进行。沿空留巷支护在采用锚网梁索时,不能仅把直接顶当载荷,还要考虑增加其自承能力。所以,沿空留巷支护的强度要小于采煤工作面支护强度。但要遵守这样一个原则,要求“支”的强度确保直接顶不与老顶离层,“护”的强度和密度要保证直接顶完整、不冒落。

长壁工作面的技术管理主要是顶板管理,包括日常的顶板管理和来压时的顶板管理。进行沿空留巷的采煤工作面,也要加强沿空巷道顶板的日常管理,防止由于顶板破碎冒落引起的事故。在周期来压时,要增设特殊支护来保证沿空巷道的安全。

4.现场应用

4.1 嘉阳煤矿K7煤地质概况及工作面沿空留巷历程

四川嘉阳煤矿开采单一薄煤层,可采的K7煤层为四煤三矸复杂结构煤层,全高约1.0m。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煤层倾角1~2°,地表到开采煤层距离为200m到300m。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厚度见综合柱状图(图5)。从图5可以看出,K7煤层伪顶为炭质页岩,多数地段缺失,直接顶为灰~深灰色粘土岩,含大量的炭化植物化石碎片,近煤处尤为增多,直接顶岩内具有发育的小滑面构造,易冒落。工作面高档普采控制采高1.1m,智能化综采控制采高1.2m,直接顶影响系数大于5,老顶为砂岩。采煤工作面长度160~220m。采空区直接顶垮落后能充满采空区,周期来压不明显。

嘉阳煤矿在31182工作面实施了沿空留巷,采用中国矿大北京校区推广的预裂爆破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技术。在沿空留巷预裂爆破切顶后,切下的破碎矸石冲入沿空巷道,挡矸困难;同时,预裂爆破也引起沿空巷道上方直接顶破碎,增加了巷道顶板维护的难度,并使得顶板的部分锚杆锚索失效。虽然在采取了很多措施后把巷道留了下来,但维护成本极高,超过了新掘回风巷的成本。

鉴于31182风巷沿空留巷的经验教训,经过反复实践,在31231智能化回采工作面实施沿空留巷时,采用了新的沿空留巷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2 嘉阳煤矿31231工作面回风巷新的留巷方案

嘉阳煤矿31182工作面风巷采用预裂爆破的方法进行沿空留巷虽然不能说是失败,但巷道维护非常困难,留巷成本很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所选择的留巷方法不适应K7煤层的地质条件。K7直接顶为泥质岩层(泥岩和砂质泥岩),直接顶小滑面发育多,顶板破碎且直接顶厚度影响系数大于5,综采支架移架后直接顶很快冒落并充实采空区。以长壁采煤工作面管理的视角,这种工作面采空区不需要放炮切顶。沿空留巷采空区侧同样不需要放炮,预裂爆破只会引起沿空巷道上方顶板更为破碎。为此,经过反复实践,嘉阳煤矿在31231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采用新的沿空留巷方法,新方法实施内容包括对31231工作面风巷进行加固、超前支护和滞后支护的设计及护巷墙体的设计。

31231工作面采用“Y”型通风,回风巷为半圆拱断面,掘宽为3.0 m,墙高为1.50 m,掘进高度为3.0 m,掘进断面积8.40m2,净断面积8.01m2。巷道顶部采用Φ20mm×2000mm 无纵筋左旋螺纹钢锚杆配金属网支护,金属网采用8#铅丝加工制作,网规格96mm×96mm,长度4000mm,宽度为1000mm,树脂锚固剂规格为CK2360。两帮采用Φ16mm×1500mm 玻璃钢锚杆配网格为40mm×40mm 的塑料网支护,注浆方式锚固。

  同时新方增加了风巷的整体支护能力:一是设计超前补打锚索,锚索直径17.8mm、长7500mm,间排距1000×1600mm。二是机械挖掘底鼓砂装袋,再补打巷帮靠底的锚杆,补打Φ18mm×1800mm 无纵筋左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同帮锚杆参数。三是护巷墙体在采空区侧砌混凝土石+袋装矸石+均布锚杆+表面锚网紧固。超前支护和滞后支护的设计及护巷墙体的设计见图6。混凝土石垛砌筑在砌的过程中应采用交差搭接,最后采用圆木和木楔接顶,并对护巷砌体表面锚网紧固,迟后采面60~80m再进行喷浆封闭。

4.3 沿空留巷效果分析

31231工作面使用混凝土石+袋装矸石+锚网留巷,并对沿空留巷进行了矿压观测。每50m一个观察站,共设四个观测站。观测内容为顶底板移进量、两帮移近量、顶板离层量和支护受力观测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顶底板移进量和两帮移进量。

(1)试验段顶底板相对移近量

试验段顶底板相对移近量随时间变化关系曲线见图7所示。

从图7可知,测站1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在61天中,累计移近量105cm,平均移近量为1.72cm/d,收敛率为40.2%;测站2在61天中,累计移近量为107cm,平均移近量为1.75cm/d,收敛值为40.0%;测站3在61天中,累计移近量为83cm,平均移近量为1.36cm/d,收敛值为28.0%;测站4在61天中,累计移近量为67cm,平均移近量为1.10cm/d,收敛值为20.9%。四个测站的变化趋势较平稳,未出现突变现象,说明了沿空留巷设计各项参数适合该区域顶板条件。

通过图7同样得到,在工作面前方80m时,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开始出现增加现象,在工作面前方50m时,受前支承压力的影响,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呈急剧增加态势,直到工作面推进到该观测站。在工作面后方20m左右时,两帮相对移近量急剧增加,这是受周期来压的影响造成的。

(2)两帮移近量

因测站1在观测过程中遭到破坏,其余3个测站两帮移近量分析结果见图8所示。由图8可知,3个测站两帮移近量变化总的趋势基本一致。测站2在61天中,累计移近量为87cm,平均移近量为1.43cm/d,收敛值为26.8%;测站3在61天中,累计移近量为68cm,平均移近量为1.11cm/d,收敛值为21.4%;测站4在61天中,累计移近量为59cm,平均移近量为0.97cm/d,收敛值为18.8%。测站2的两帮移近量较其它两个测站快,这是因测站2附近的有淋水现象,造成两帮移近量变化较大,使得巷道表面收敛速度加快。

通过图8同样得到,在工作面前方80m时,两帮移近量开始出现增加现象,在工作面前方50m时,受前支承压力的影响,两帮移近量呈急剧增加态势,直到工作面推进到该观测站。在工作面后方20m左右时,两帮相对移近量急剧增加,这是受周期来压的影响造成的,然后逐渐恢复平稳状态,再抬底保持巷道高度;适当清理两帮活矸,保持巷道宽度并补打部分帮锚后即可投入下一个工作面回采。

5.结论

(1)长壁工作面和沿空留巷上覆岩层具有相似的大结构形式,但也有一定的差别。沿空留巷老顶结构更为稳定,是沿空留巷成功的基础。

(2)长壁工作面是一种特殊的沿空巷道。由于沿空留巷上覆大结构的稳定性,能够用长壁工作面采煤的煤层都能实施沿空留巷。

(3)沿空留巷矿压的显现是采场矿压显现的一部分,沿空留巷与长壁工作面矿压有实质的内在联系。可以利用成熟的采场矿压理论和工作面管理思想来指导沿空留巷。

(4)所谓长壁工作面视角下的沿空留巷思想,就是利用成熟的采场矿压控制理论,同时结合沿空留巷自身的特点,进行沿空留巷的设计和日常管理。

(5)从嘉阳煤矿的沿空留巷实施效果可以看出,沿空留巷采空区处理方法应根据煤层直接顶岩性和直接顶厚度影响系数来选择,不能直接引用其他煤矿成功的相关参数。

 参考文献:

[1] 徐永圻.煤矿开采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8

[2] 孙恒虎,吴健,邱运新.沿空留巷的矿压规律及岩层控制[J].煤炭学报.1992.01.007

[3] 黄玉诚,孙恒虎.沿空留巷护巷带参数的设计方法[J].煤炭学报.1997.02.004

[4] 徐铎.沿空留巷施工与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J].能源与节能,2020(12):167-168

[5]常文超,王宇涵,李康文.沿空留巷技术发展研究现状分析[J].山西建筑,2021,47(20):90-92

[6]李迎富,华心祝.沿空留巷围岩结构稳定性办学分析[J].煤炭学报,2017,42(09):2262-2269

[7]姜鹏飞,张剑,胡滨.沿空留巷围岩受力变形特征及支护对策[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6,33(01):56-62

[8]陈勇,柏建彪,王襄禹,等.沿空留巷巷内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2,37(06):903-910

[9]曹宽.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支护参数设计及效果分析[J].山西冶金,2020,43(02):68-69+87

[10]何满潮,陈上元,郭志飚,等.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围岩结构控制及其工程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46(05):959-969

[11]王巨光,王刚.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探讨[J].煤炭工程2012(01):98-102

[12]谢广祥,刘廷陵,华心祝.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研究[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 1994, 14(3):6.DOI:CNKI:SUN:HLGB.0.1994-03-008.

[13]李化敏.沿空留巷顶板岩层控制设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19(5):4.DOI:10.3321/j.issn:1000-6915.2000.05.023.

[14]孙恒虎,赵炳利.沿空留巷的理论与实践[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15]孙晓明,刘鑫,梁广峰,等.薄煤层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关键参数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7):8.DOI:10.3969/j.issn.1000-6915.2014.07.017.

作者简介:

袁成金(1967.10-)男,四川犍为,大学本科,通风与安全高级工程师,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宫良伟(1964.8-)男,重庆江津,博士,副教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谢 荣(1989.04-)男,四川犍为,大学本科,采矿工程师,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嘉阳煤矿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