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治疗中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1
/ 2

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治疗中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应用研究

泥露露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重症监护室

摘要:目的;本文针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治疗中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20年1月份到2021年1月份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30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将其视为本文的研究观察对象,后续将以上对象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15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仰卧位通气治疗,观察组画患者则对其采取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治疗,针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和记录。结果;本文观察组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和实施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治疗效果显著,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本文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文研究中发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治疗中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应用效果显著,临床层面可以加强推广和应用,这对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俯卧位通气;机械排痰

引言:2021年,中国在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钟南山院士和何建行教授团队的梳理,在哮喘的个体化治疗、慢阻肺与支气管扩张症发病机制、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指出,重症肺炎病死率高达30%~50%,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加重医疗经济负担。共识中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急诊及入院后评估、治疗、治疗后评估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早期识别和治疗的重要性[2]。其中,近年以来的研究和临床层面上来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治疗中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应用效果显著,在本文中就将针对其进行探究和分析,具体报道如以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筛选并纳入了3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15名患者。对照组包括8名男性和7名女性,年龄范围在37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54.2±3.3)岁。观察组则由9名男性和6名女性组成,年龄范围在38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54.3±3.2)岁。

经过统计学分析,确认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等基本特征上无显著差异(P>0.05),保证了研究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符合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并接受了气管插管治疗,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2小时。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且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为确保研究的纯净性和准确性,设定了明确的排除标准,包括合并其他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以及俯卧位治疗或机械通气治疗禁忌症的患者。这些排除标准旨在降低潜在干扰因素,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治疗效果。

1.2方法

在本文所进行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内科治疗,包括补液、祛痰、平喘、解痉、吸氧、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积极开展原发病的治疗。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仰卧位通气治疗。治疗参数设置为低潮气量,确保机械通气潮气量达到理想的6mL/kg水平。高呼气末正压通气初始设定为30cmH₂O,随后逐步降低2~3cmH₂O,直到找到不降低PaO₂的最低值。吸气压上限保持在25~30cmH₂O,允许一定程度的高碳酸血症,但始终确保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在安全范围内(7.20~7.25以上)。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参数与对照组相同。患者体位调整为俯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以便观察呼吸道和呼吸管路。双臂平行于身体,双手置于软枕上,踝部、膝部、髋部等关键部位加垫软垫,并定时更换位置以减轻不适。

在俯卧位通气的同时,使用机械排痰技术辅助患者排痰。排痰前通过听诊确定肺部病变区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排痰机参数,如振幅和排痰时间,确保排痰效果和患者舒适度。振幅通常控制在15~30HZ,排痰时间每次为10~15分钟,单个肺段处理时间约3~5分钟。

排痰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耐受情况。一旦出现不适或生命体征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止排痰。排痰结束后,让患者休息30分钟,再进行后续治疗操作。为防止交叉感染,定期更换排痰振头,并对设备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1.3观察指标

本文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进行观察和记录,具体如以下所示;

显效标准:

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如咳嗽、呼吸困难等明显改善。

呼吸功能恢复正常,血气分析显示氧合指数显著提升,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

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有效标准:

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有所减轻,如咳嗽频率降低,呼吸困难程度减轻。

呼吸功能有所改善,血气分析显示氧合指数有所提高,二氧化碳分压有所下降。

患者整体状态有所好转,但仍需进一步治疗。

无效标准:

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未见明显缓解,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依然存在。

呼吸功能未见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基本保持不变或恶化。

患者病情持续严重,需要其他治疗手段或进一步评估治疗方案。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 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 用 t和卡方检验, P<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文观察组患者参与治疗后的疗效显著,显效患者数量和有效患者数量均高于本文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8(53.33)

6(40.00)

1(6.67)

14(93.33)

对照组

3(20.00)

5(33.33)

7(46.67)

8(53.33)

X2

4.786

0.000

4.261

5.287

P值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在本文所进行研究工作中不难看出,在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的方法相较于常规仰卧位通气治疗显示出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观察组中显效患者比例高达53.33%,有效患者占40.00%,总有效率达到了93.33%,这些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0.00%、33.33%和53.33%。

此外,通过统计学分析,X2值和P值的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在显效和无效的对比中,P值均小于0.05,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

综上所述,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呼吸功能,还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这一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以更好地满足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华梅,许丹,杜丽明. 机械振动排痰联合侧卧位通气治疗对急性呼吸衰竭的痰液引流量的影响 [J]. 哈尔滨医药, 2024, 44 (02): 92-94.

[2]张霞丽,金冰青,范菁菁. 振动排痰机联合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医疗装备, 2024, 37 (07): 67-69+73.

[3]郑丽华. 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在救治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 (16):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