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2
/ 2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沈金屿 

南通市海门区三厂街道中心卫生院 江苏 海门 2261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髌骨骨折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n=26)与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实验组(n=26),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关节功能。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实验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4个维度的评分分别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能够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髋部骨折;老年;早期康复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髋关节功能;满意度

髋部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多发生在股骨颈、股骨转子间,以老年人为高发群体,是造成老年患者行动障碍的重要原因[1]。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对老年髋部骨折临床普遍推荐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旨在通过坚强内高度,促进患者早期活动,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临床经验证实,25~75%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4月至1年关节功能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由于术后肢体制动、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很高,严重时可能办法肺栓塞,危急患者预后[2]。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多采用抗凝、被动活动等方式预防并发症,但被动活动随意性较强,训练强度难以把控,影响了护理管理的效果。基于此,该次研究选择医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52例,通过随机对照探讨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该5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男12例,女14例;年龄52~94(69.25±7.10)岁;实验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55~92(68.80±7.25)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后进行体征监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患者疼痛减轻后根据患者耐受能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实验组则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骨折康复的价值,并介绍内固定手术或置换术后的稳定性,不会因正常训练导致骨折移位,消除患者的担忧。并给以患者充分的关心关爱,耐心做好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以提高患者训练依从性。(2)康复锻炼。术后第1d,指导患者摆放良好姿势,并进行深呼吸练习,患侧踝关节被动屈曲伸展,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健侧肢体自由活动即可。术后第2d,在第1d基础上进行髂腰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髋关节、膝关节则进行屈伸被动练习。第3d,在第2d基础上增加桥墩式运动,并增加臀中肌、内收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对全髋置换术者,可进行卧位转移到坐位进行训练,髋屈曲45~60°。术第5d,在第4d基础上增加站立训练、站立转移到坐位训练。术后第6~7d,增加髋外展训练,并进行直腿抬高,开展站立位平衡练习、股外展肌训练以及后伸训练等。术后第2周,开展肌力锻炼,增加锻炼关节,逐渐增加助行器步行训练。术后3~4周,继续开展肌力与关节活动训练,并逐渐过渡到扶助行器行走,同时增加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上厕所、洗澡等。术后5~6周,增加上下楼梯训练。术后7~8周,开展负重步行训练。上述训练每日2次,每次30~60min。(3)病情观察,每日观察患者双下肢是否存在疼痛、肿胀等情况,评估末端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每日测量髌骨上下缘周径并记录,对下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充盈者,向医师汇报,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干预。(4)完善随访工作,在患者出院前评估患者康复锻炼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未完全掌握者一对一进行培训指导。出院后每周进行电话随访,评估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积极解答患者的疑惑,耐心做好对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叮嘱家属督促、鼓励患者进行锻炼。在复诊前提前电话告知患者,避免其遗忘。

1.3观察指标

(1)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以术后至随访3月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为:患者下肢疼痛、肿胀并伴随浅静脉曲张,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2)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于术前、术后3月评价。该量表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4个维度,其中疼痛维度满分44分,功能维度满分47分,畸形维度满分4分,关节活动度维度满分5分,分值越高患者的关节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随访期间,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5%(1/2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4个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实验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4个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x±s,分)

时期

对照组(n=26)

实验组(n=26)

t

P

疼痛

术前

24.10±4.82

23.86±5.05

0.229

0.819

术后3月

32.08±4.50

39.17±4.10

7.366

0.000

功能

术前

6.14±1.14

5.97±1.08

0.685

0.496

术后3月

13.65±2.65

21.44±4.81

8.971

0.000

畸形

术前

3.02±0.26

2.98±0.27

0.675

0.502

术后3月

3.44±0.30

3.60±0.32

2.307

0.024

关节活动度

术前

1.56±0.32

1.61±0.29

0.732

0.466

术后3月

3.05±0.48

3.57±0.40

5.264

0.000

  1. 讨论

髋部骨折属于骨科常见骨折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不断上升,导致骨骼强度以及韧性下降,故老年人群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更高。对老年髋部骨折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案治疗,术式成熟,但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很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栓子脱落的情况下,可能经循环到达肺部,导致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严重威胁[3]。就本次研究所制定早期康复护理方案来看,采用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认知,并可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而在术后第1d、第2d,进行良好功能位的摆放,进行关节屈曲伸展,并进行股四头肌、髂腰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则能够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强化病情观察,在发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时及时遵医嘱用药,也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4]。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在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普遍骨密度较低,且不少患者合并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缓慢,在长期卧床的情况下,肌力也会下降,对患者的康复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而通过早期循序渐进的开展功能锻炼,则能够促进血肿、渗出物的吸收,可预防关节粘连、僵直,减少肌肉萎缩风险。具体来看,良好体位的摆放,配合适量肌肉收缩训练,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肿胀的消退吸收,也可减轻创伤位置的疼痛[5]。本次研究结果中,术后3月实验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4个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方案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干预效果理想,可降低下肢深静脉学生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静,孟月,宁阳.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1):195-196.

[2]张艺萍,李湾,孟冰.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0):184.

[3]潘迎春,程俊,王桃红,等. 标准化踝泵运动功能锻炼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期血栓前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1):2339-2342.

[4]霍妍,彭贵凌,贾云洋,等. 住院老年人生活项目干预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J]. 护理学杂志,2021,36(4):76-78,81.

[5]楚慧敏.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4):65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