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共生理念下滨水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2
/ 2

水城共生理念下滨水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张威

湖北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6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滨水地区的综合整治与城市设计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本文以长江荆州段综合整治规划与城市设计项目为例,探讨了在水城共生理念指导下,如何通过创新的城市设计策略,实现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功能整合与文化特色塑造,促进城市与水环境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滨水城市设计;水城共生;生态修复;功能整合

  1. 背景与要求

“长江之险,险在荆江”。对于长江中游沿江城市群来说,如何化长江之险为城市机遇,以长江大保护促水城共生是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创新性命题。为避长江之险,历史上荆州市一直“背水发展“,也由于长江大堤的阻隔,荆州沿长江岸线长达几十公里宝贵的滨水空间资源一直散、乱、污、敝,未得到有效充分利用,也成为长江大保护的一大难题[1]

长江荆州段综合整治与城市设计项目,在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大保护的国家战略下应运而生,在新视野下重新审视荆州沿江区域在城市及区域贸易与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就生态水陆统筹、沿江保护与开发以及空间创效发展等重大话题进行一系列探讨,同时在沿江空间的综合性功能开发和生态融合设计上进行探索[2]

项目以“水城共生”为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工程手段、生态手段、规划手段的运用,将阻隔江城的长江大堤变成缝合大堤内外城市空间的纽带,联通城市上游、下游,堤内、堤外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景观资源,产业交通资源,激活城市滨水空间各种潜在的发展要素,化长江之险为长江之美[3]

  1. 问题与挑战
    1. 岸线功能混杂、配套设施滞后

从现状用地分析,由于长江大堤的阻隔,荆州沿长江岸线长达几十公里宝贵的滨水空间资源一直散、乱、污、敝,未得到有效充分利用,规划区用地功能总体呈现多样化、混杂化特征。现状产业功能结构不明晰,同质化严重,缺乏多样性与活力。岸线开发利用不平衡,港口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现代服务功能有待拓展[4]

2.2.交通复杂,衔接不畅

由于上游泥沙堆积,形成了汛期水位高于两岸地面几米至十几米,荆江大堤与城区地面有10米高差,堤内外联通不便;城区港口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互相干扰,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内部交通较复杂,南北向堤内堤外衔接不够,滨江可达性差;东西方向交通联系仅荆江大堤堤顶路一条,东西向衔接不畅;基地位于荆州主城区的边缘地区,规划区断头路较多,尚未形成完整的道路交通体系。

2.3.空间风貌待提升

江城关系割裂,人水关系疏离,岸线空间利用有待提升。因荆州城市产业结构及历史发展原因,规划区域的长江岸线多被工业及码头占据,中段岸线为港口、码头、货物集散工业厂区所占用,拥挤无序。沿江建筑布局较为杂乱,城市沿江轮廓线显得单调。

2.4.滨水环境特色不鲜明

荆州依水而立,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入口上游区域,荆州市境内河流、湖泊水网密集。现状滨江环境特色不鲜明,沿江地区的密集化发展和荆江大堤造成视觉通廊的堵塞,造成临江不见江,滨水景点多而不可观景的局面。

2.5.文化特色未活化

荆州作为九州古城之一、楚国都城所在地、楚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三千多年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突显。如何有效利用荆州丰富的人文及自然景观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将荆州建设成为知名旅游目的地,是荆州市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 基于水城共生理念城市设计策略
    1. 岸线功能整合与配套设施提升

明确岸线功能分区,整合散乱的工业及码头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休闲旅游功能。对配套设施进行系统性规划,包括交通、休闲、商业、文化等,提升配套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确保与功能分区相协调。

3.2.交通优化与衔接提升

构建多层次的交通体系,包括水上交通、堤内堤外快速路、内部交通网络等。优化交通节点设计,减少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冲突。加强堤内外交通衔接,增设南北向通道,提升滨江可达性。加强东西向交通联系,构建完善的道路网络。

3.3.空间风貌重塑

明确江城关系,通过景观设计重塑人水关系,创造宜人的滨水空间。对岸线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提升景观质量。对沿江建筑进行风貌整治,统一规划建筑风格与色彩,形成协调的城市沿江轮廓线。

3.4.滨水环境特色打造

挖掘荆州滨水环境的自然与人文特色,通过景观设计、文化元素融入等方式,打造独特的滨水环境。加强滨水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形成连续、开放的视觉通廊。建设具有吸引力的滨水景点,提升观景体验[5]

3.5.文化特色活化与旅游开发

深入解析荆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策划等方式,活化文化特色。将文化特色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荆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

  1. 创新与特色
    1. 混合用途开发模式

传统的岸线往往被单一功能所占据,如纯粹的工业或港口功能。荆州可以创新性地采用混合用途开发模式,在岸线上同时容纳商业、休闲、文化和居住等多种功能。这种混合用途模式不仅可以优化土地利用,还可以增加岸线的活力和多样性,吸引更多人流,促进经济发展。

4.2.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为了解决复杂的交通问题,可以引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交通流量,预测拥堵,并提供实时导航建议。这种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还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提升城市整体的交通安全性。

4.3.生态景观与城市设计融合

在重塑空间风貌和打造滨水环境特色时,强调生态景观与城市设计的融合。例如,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植被覆盖的墙体等方式,将生态元素融入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美学价值,还有助于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

4.4.互动式文化遗产体验

为了活化文化特色,可以开发互动式的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荆州的历史和文化。这种互动式体验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年轻游客,还可以加深游客对荆州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荆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4.5.社区参与的城市规划过程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由专家和政府主导。荆州可以创新性地引入社区参与机制,让居民直接参与到规划的讨论和决策中。社区参与不仅可以增加规划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可以确保规划更加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从而提高规划的接受度和实施效果。

  1.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长江荆州段综合整治与城市设计项目为例,深入分析了城市滨水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基于水城共生理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城市设计策略。目前长江荆州段城市设计已制订了6大行动计划,33项具体建设项目,4大近期建设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本规划实施。本项目以水城共生为理念,以多元创新要素为动力,打造长江中游滨江城市滨水空间治理的样板,对长江沿岸全省大中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方法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智辉. 文化视角下荆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策略研究[J]. 城市建筑, 2023, 20(14): 16-20.

[2]魏文静,林祖锐,王颖. 基于新城市主义的滨水片区规划设计研究——以芜湖凤鸣湖片区为例[J]. 工业设计, 2024, (04): 57-60.

[3]张晓阳,王世福. “岸”的新定义——基于“城水共生”视角[J]. 城市学报, 2024, (01): 33-39.

[4]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荆州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_杨宏韬[J].

[5]王红,梅欣,倪有为. 城水共生·文化传承——青岛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滨水空间设计探析[J]. 规划师, 2014, 30(06):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