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实践探究  诗酒趁年华  烟雨任平生——“最爱苏轼”学生活动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2
/ 2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实践探究  诗酒趁年华  烟雨任平生——“最爱苏轼”学生活动设计

霍建英

         阳泉市第十五中学        045008

【摘 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技术时代语文生活的一种尝试,语文教师需要理解课标相关要求及其在统编教材中的具体体现,破解教学实施中的难题。该任务群的学习重点应是语文学习而非技术运用,要避免重媒介素养轻语言能力、重表达轻阅读等学习重点的偏差。该单元学习时间可集中可穿插,这个课例就是以“苏东坡的乐观人生”为主题力图掌握诗词鉴赏的途径,可更好地体现跨媒介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教学,媒介素养、苏轼的乐观人生

新课标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基本定位是:“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这就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任务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一、着眼于语言文字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重点在“阅读与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仍然是语文,而不是新闻传播学或媒介信息论,仍然是如何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突出的仍然是语言文字运用,只不过是学习的载体或形式发生了变化。探究语言文字在不同媒介中的实践,把握其特征与规律,提高面对不同媒介时的理解、判断、质疑能力,以便更加实用高效地进行沟通交流。这一个“跨”字,架设了语言文字符号与不同媒介盘旋贯通的“立交桥”,而“语言文字运用”则始终应是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明显“地标”。

二、强调不同媒介的互联互通。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所“跨”的媒介,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报刊,也可能是网络、影视、、手机等其他形式。学生所要阅读与交流的,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实物、图片、数字或包含声光电等因素的综合体,甚至可能是博物馆、纪念馆或文物古迹等。通过多样化媒介的考察、阅读与思考,把握媒介信息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对其所传播的相关信息,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浏览筛选、分析识别、辨析真伪,同时根据需要,加以选择运用,并能用这些不同的媒介手段,开展表达与交流活动。也就是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既是一门课程,更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最终教学目标一定是指向学生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或梳理探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分析评价能力,通过不同媒介的阅读与交流活动,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人云亦云,不跟风随大流,而是具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并能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交流,实践中对流行的网络文学文化现象能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并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该单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对媒介的使用也许比教师更频繁、更熟悉,他们常常是很多新鲜媒介的第一受众;此外,本单元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全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

任务设计:

活动一:在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频上收看《宗师列传——苏轼上中下》,阅读当代文化大家郑培凯讲苏轼《烟雨任平生》节选,阅读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为《苏东坡诗词小会》做充分准备。

参赛小组:高考命题组、风雨无组、 山西吴彦组、 我本善良组

主持人开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大气磅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豁达乐观,不废江河,传颂不绝。这足以可见人们对他的喜爱。林语堂也曾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那么,苏东坡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诗词小会》去一探究竟。

出题人(老师):苏轼在四十六岁之前,是不叫苏东坡的,“东坡居士”是他被贬谪到黄州之后起的号。他四十四岁那年遭到诬陷,说他写诗污蔑朝廷新法,甚至对皇帝不敬,被关进牢里,差点送了命。他在狱中误以为必死无疑,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绝命诗。

1、《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北宋苏轼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赏析颈联。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此联运用了想象或虚写或对写法。②从情感的角度,抒发自己死后哪里都可以埋葬的豁达之情,表达自己死后留下弟弟孤身一人而再也无法实现“夜雨对床”的诺言的歉疚之情。

2、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2个)?①用典、对偶。②“犀角”出自苏轼《赠上天竺辩才师》中“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说的是他的次子苏迨,“牛衣”寒士贫居困厄的凄凉之态。

没想到关了一百三十天之后,命运迎来了转机,在过年之前,皇帝放他出狱,贬到黄州。他庆幸万分,又高高兴兴写起诗来.

3、 出狱次前韵二首(其一)

百日归期恰及春,残生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従来岂有因。

子由闻余下狱,乞以官爵赎余罪,贬筠州监酒。

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本诗用了哪些抒情方式?

——因事抒情、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用典抒情。脱离了牢狱之灾,马上就忘了因写诗而遭人陷害的文字狱,既不追究仇怨,也不去想官场的倾轧,反而感到春风拂面,雀鸟啁啾,向孩童过新年一样兴奋,夸起自己诗笔如神,反映了他极其乐观的人生态度。

4、他刚到黄州,写了一首《初到黄州》的诗,充满了自嘲: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本诗巧妙地运用了一种修辞?

——双关。写诗招来的诬陷与迫害,是祸从口出,已经遭到了报应,但是贪吃的习惯却改不了,想到黄州还有鲜鱼与好笋可吃,心情大好。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与白居易的《醉歌》

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

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

使君歌了汝更歌。

两首都出现了“黄鸡”,意味是否相同?

——不相同。白居易《醉歌》乃嗟老叹衰之词。作者尾句反用其义。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文字清新雅致,词义流畅自然,音韵谐美动人,能给读者带来极度舒适的视听体验,品味这首词如同聆听一首意气风发、激荡人心的生命交响乐,如同赏阅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自白书。词中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让词句本身就具有了生命力,所以读来格外振奋人心、激励人心。尤其是苏轼的“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蕴含的乐观情怀,是普照心灵的温暖的阳光,它使人对人生抱着热望和期冀。

6、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词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把斜阳当做人来写,表现了诗人在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带给他的无限温暖之情。

象征,比喻。“一蓑烟雨”既象征自然的风雨,也象征政治的风雨。

1082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已经第三年了。苏轼和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该词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来抒发自己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上片主要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洋溢着豪迈、豁达、乐观的生活信念。

活动二: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钱穆说:“他是罕见的千古完人。”央视为他拍纪录片,介绍他的视频随便一条播放量便是几十万。为纪念这位中国人喜爱至极的大文人。同学们,选择你最有感触的苏东坡的一首诗词,配乐配图朗诵;或者以苏东坡的口吻,写一段自叙性的心理独白,制作一则宣传视频。

苏东坡的经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那就是,再优秀的人也难以预料命运的转折,无法预知明天的风云变幻,只能靠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来成就自信,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当你遭遇困境,感到迷惘不安,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一定要反躬自省,回到真实的自我,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有材有料,才不会怨天尤人,碌碌一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教育部组织编写.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9

[3]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  GH-22059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