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文化和党员党性教育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3
/ 2

探索传统文化和党员党性教育的融合

田瑞

云南老山干部学院663000

摘要: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党员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升党员素质、强化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独特特征强调个性化教育,鼓励党员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实现党性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此外,文章还提倡构建互动式的教育模式,鼓励党员在交流与分享中深化对传统文化和党性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融合,旨在提升党员的文化自信,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党员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党员党性教育;融合策略;价值观念;教育模式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广泛使用,涵盖了一系列历经时间积淀,形成了社会共识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艺术形式和仪式习俗。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享知识体系,是集体记忆的载体,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传统文化的范畴广泛,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和谐、法家的规则秩序,以及墨家的兼爱非攻等,这些思想体系为道德教育和行为准则提供了基础。

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礼仪规则、民间艺术等,它们体现了一种社会规范,塑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同时也影响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行为。

价值观:诸如孝道、忠恕、节俭、勤奋等,这些都是社会道德秩序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理念:古代书院教育、家训家风等,它们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影响。

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范畴的内涵,有助于在党性教育中选取恰当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其深厚的积淀性、多元的包容性、持续的创新性和深远的影响力。这些特征使得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丰富多样,既能顺应时代变迁,又能深入人心,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厚的积淀性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它是由一代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形成了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这种积淀性使得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精神的基石,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在党性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积淀性可以帮助党员理解党的历史,树立坚定的历史观,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的多元包容性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流派的思想,以及各地域、各民族的习俗风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这种多元性使得传统文化能容纳不同观点,适应不同环境,为党员提供丰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提升党员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力体现在其对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引导上。从个人层面,孝道、忠诚、廉洁等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品格;从社会层面,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凝聚了民族情感,强化了社会秩序。在党性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助于培养党员的高尚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时,应充分把握这些特征,挖掘其深刻内涵,创新教育方式,既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使其在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过程中发挥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三、 党性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党员党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首要问题在于内容的单一性。长期以来,党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的学习,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历史和路线方针政策等,而对作为民族文化根基的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融入不足。尽管这些政治理论教育对于确保党员的意识形态统一和政治觉悟具有重要意义,但过于侧重于此,忽视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力量和精神养分,使得教育内容显得较为狭窄,难以满足党员全面发展的需求。

教育形式的公式化也是一大问题。许多党性教育活动往往采用传统的讲座、研讨会等形式,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这种形式化教育往往使党员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感和共鸣,导致教育效果打折扣。

党性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个性化需求。每个党员的背景、兴趣和能力都各有差异,但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未能针对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得教育效果难以最大化。缺乏个性化教育,可能导致党员无法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中提升党性,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多元化文化环境的冲击下,部分党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呈现下降趋势。传统节日被外来节日冲击,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一些消极的现代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也对党员的党性观念产生了挑战。这些都要求党性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应对,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融合,以增强党员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认同感。

当前的党性教育在内容选择、形式设计以及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上,存在着明显短板。为了提升教育实效,有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创新教育策略,将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党员党性修养的全面提高。

四、 传统文化在党员党性教育中的融合策略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党员党性教育的融合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党性教育中的问题,提升教育的丰富性和深度,本文提出一系列融合策略,旨在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党员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课程设计应当立足传统文化的精髓,打造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党性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兼顾政治理论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的仁政德治、道家的和谐共生、法家的规则秩序等为切入点,使党员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领悟党性的本质。课程设计上,应当强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如《论语》、《道德经》等,让党员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增强党性教育的历史厚重感。

提倡实践教学,通过举办文化讲座、诗词创作、经典诵读等活动,使党性教育更具生活气息。这些活动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党员在参与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深化对党性的理解。例如,设立“党员读书会”,定期组织党员研读中国传统经典,或举办以“廉洁自律”为主题的诗词创作比赛,使党员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强化党性观念。

个性化教育是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关键。鼓励党员根据个人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如传统文化艺术、历史人物研究等。教育机构可以设立个性化学习计划,为党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使他们在自我选择中实现党性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导师制”等方式,引导党员与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构建互动式教育模式,促进党员间的交流与分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研讨会、论坛等,鼓励党员就传统文化与党性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对党性的理解。同时,提倡设立“党员实践基地”,让党员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理论学习,如参与社区服务、文化保护项目等,将传统文化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党性修养的实践性。

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方式的融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使党性教育更具吸引力。例如,制作关于中国古代廉政故事的动画短片,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中的廉政理念。同时,引入角色扮演、剧本杀等形式,让党员在角色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党性要求的认同。

构建多元的文化育人平台,如浚泉润心讲坛等,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展览、文化活动,吸引党员和公众共同参与,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增强党员的文化自信。在学院内部,通过设立党员教师领航行动,实施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上述融合策略的实施,旨在提升党员的文化自信,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使党员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领导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与党员党性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提升党员素质的有力途径,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江文杰.幼儿美学化育: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教育融合路径探索[J].《当代音乐》,2024年第2期25-27,共3页

[2] 刘风雷.OBE教育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工学校德育中的融合路径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年第2期136-138,共3页

[3] 王雨萱.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年第1期131-134,共4页

[4] 孙康康.基于新时代下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45-46,58,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