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治疗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3
/ 2

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治疗的比较

阿丽艳·买买提 徐珊珊 董辉通讯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救.创伤中心门诊  

摘要:目的;本文针对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本文采取回顾分析法,回顾我院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200例急性心梗患者,将其视为本文的研究观察对象,后续依照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将以上研究观察对象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包含100例急性心梗患者,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本文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急诊PCI治疗,实施治疗期间针对两组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结果;在本文对照组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观察组急诊PCI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治疗的比较中,急诊PCI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梗;药物治疗;急诊PCI;治疗效果

引言: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形式,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在治疗AMI的过程中,药物治疗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为两大主流方案[1]。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等多种药物的综合应用,而急诊PCI则通过物理手段迅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急诊PCI在治疗AMI上具有显著优势。相比单纯药物治疗,PCI能更快地恢复冠状动脉通畅,减少梗死区域扩展,降低再发心肌梗死风险,并提高患者生存率。据统计,对于大部分AMI患者,及时进行PCI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2]。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在治疗AMI时提供更科学、合理的选择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200例急性心梗患者,将其视为本文的研究观察对象,后续依照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将以上研究观察对象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包含100例急性心梗患者,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本文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以下所示;

对照组:

组中100例急性心梗患者当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区间处于49岁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过计算后得到为(55.43±4.65)岁。

观察组:

组中100例急性心梗患者当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区间处于49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过计算后得到为(53.27±4.55)岁。

纳入标准:

胸痛持续时间:患者存在胸痛症状,且持续时间为30分钟或以上,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这一标准确保患者症状显著且可能处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高风险状态。

心电图变化:患者心电图显示存在≥2个相邻胸导联ST段上升,幅度大于或等于0.3mV,或肢导联ST段上升大于或等于0.1mV,且呈现动态演变。这一标准提供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证据。

胸痛发作时间:胸痛发作时间在12小时以内,或在12小时后仍存在胸痛或ST段上抬。这一标准考虑到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紧迫性。

临床情况评估:患者经临床情况评估,需进行急诊PCI治疗。这包括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症以及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急诊PCI治疗。

排除标准:

非心梗患者:心电图未显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特征,或存在非心源性胸痛的其他原因。

禁忌症:存在急诊PCI治疗禁忌症,如严重的出血倾向、抗凝药物过敏等。

严重并发症:合并有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需立即进行其他紧急干预的患者。

非急性情况:胸痛发作时间超过24小时,或已有心肌酶谱回落,表明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

以上本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行基础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提供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避免过饱。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提供心理安慰和情绪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必要时转介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关于急性心梗的知识,包括症状识别、紧急处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1.2.1对照组

组中患者常规口服阿司匹林0.3g,吸氧、精点硝酸甘油、止痛治疗。

1.2.2观察组

组中患者实施对照组基础之上的急诊PCI治疗,具体的治疗方式和治疗内容如以下所示;

接诊医生在根据患者的诊断和详细的风险评估后,强烈推荐患者立即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确保治疗的迅速进行,医生会尽快与患者或其家属沟通并获取同意书,同时通知导管室做好手术准备。在手术前,会给予患者氯吡格雷600mg作为预处理药物,并紧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以及肾功能的检测。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即“罪犯血管”),并在该血管中植入支架以恢复血流至TIMI 3级水平。对于非梗死相关的动脉,目前不推荐进行干预处理,以确保主要阻塞血管得到优先处理。手术后,患者将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阻滞剂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物以维护治疗效果。而对于那些符合溶栓治疗条件但拒绝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将采用溶栓治疗作为替代方案。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远期EF、远期死亡率和远期主要心血管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和资料进行观察、对比和记录,采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录入到我院计算机Excel表格当中,后续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和资料分别使用t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取急诊PCI治疗的综合效果良好,体现在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远期EF、远期死亡率和远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几项数据信息之上,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住院时间(d)

住院死亡率(%)

远期EF(%)

远期死亡率(%)

远期主要心血管事件(%)

对照组

18.6±8.9

8.8%

35±7

10.3%

19.1%

观察组

9.8±4.3

1.6%

50±9

3.2%

4.8%

t值

10.23

9.72

15.33

12.39

15.1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结果

在对比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的效果时,发现急诊PCI治疗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具体而言,接受急诊PCI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远期EF(射血分数)、远期死亡率以及远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数据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8±4.3天 vs 18.6±8.9天),住院死亡率显著降低(1.6% vs 8.8%),且远期EF得到显著提高(50±9% vs 35±7%),远期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大幅下降。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急诊PCI治疗在急性心梗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综合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娜,冷雪斐,王晨红. 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治疗的比较研究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2, 10 (06): 65-67+64.

[2]周王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选择药物治疗的原因分析[D]. 广西医科大学, 2017.

[3]孙颖,俞英,杨钰. 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治疗的比较 [J]. 医学信息, 2010, 23 (02): 4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