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5
/ 2

探讨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邹云凤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云南 个旧 661000

摘 要 目的:评价消化道早期癌的临床诊断中染色内镜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怀疑为消化道早期癌症的50例患者的纳入研究,并设为研究组,先对本组患者实施染色内镜检查,再采集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另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病理组织活检的怀疑为消化道早期癌症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本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消化道病变检出情况和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染色内镜检查的各项食管黏膜病变检出率、各项胃粘膜病变检出率以及各项肠粘膜病变检出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的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消化道早期癌症检出率为28.00%,低于对照组的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内镜用于消化道早期癌症的筛查和诊断,可发挥良好的辅助价值,合理应用有利于提高消化道早期癌症患者的早期确诊率。

关键词:消化道早期癌症;染色内镜;病理组织活检;早期确诊率

消化道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和肠癌,发病率在身体各系统癌症中占比最高,具有早期不易发现、术后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既往开展的大量课题研究证实,在发病早期确诊、尽早接受适宜治疗,是消化道癌症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1]。内镜检查是现阶段我国临床发现消化道癌症的常用方法,在消化道早期癌症的临床辅助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近年来,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不断进步,染色内镜已经在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为进一步明确该诊断技术在消化道早期癌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怀疑为消化道早期癌症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作为研究组,组内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9~70(49.96±3.22)岁。另对我院消化内科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怀疑为消化道早期癌症、并接受病理组织活检的5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组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和22例,年龄27~69(49.91±3.29)岁。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各项资料的差异均较小,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对比研究可行性。研究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的资料为在获取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后使用。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病理组织活检。内镜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病灶,采集1~2块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研究组:先对本组患者实施染色内镜检查,再于内镜下采集病理组织进行活检。在内镜检查发现病灶后,检查意识经活检孔置入喷洒管,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消化道黏膜冲洗、清洁。完成上述操作后,应用1.25%卢戈碘液进行食道粘膜染色,应用0.2%靛胭脂溶液进行胃粘膜和肠道黏膜染色。喷洒染色剂后停留2~3分钟,观察消化道黏膜的染色情况。正常消化道黏膜染色后呈棕褐色,病变部位黏膜呈浅染色或未染色。采集呈浅染色和未染色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活检,检测过程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消化道病变检出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消化道早期癌确诊率。

早期癌确诊率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交由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软件为SPSS 25.0,计量资料的差异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差异进行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项消化道病变检出情况的组间对比

见表1~表3所示,两组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检出率、胃粘膜病变检出率以及肠粘膜病变检出率比较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均无意义(P>0.05)。

表1  各项食管黏膜病变检出率的组间对比结果[n(%)]

组别

n

炎性反应

增生

早期癌症

研究组

50

13(26.00)

8(16.00)

4(8.00)

对照组

50

11(22.00)

5(10.00)

2(4.00)

x2

-

0.219

1.799

0.709

P

-

0.640

0.180

0.400

表2  各项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组间对比结果[n(%)]

组别

n

炎性反应

增生

早期癌症

研究组

50

18(36.00)

13(26.00)

8(16.00)

对照组

50

15(30.00)

12(24.00)

6(12.00)

x2

-

0.407

0.053

0.332

P

-

0.525

0.817

0.564

表3  各项肠道黏膜病变检出率的组间对比结果[n(%)]

组别

n

炎性反应

增生

早期癌症

研究组

50

19(38.00)

16(32.00)

10(20.00)

对照组

50

16(32.00)

13(26.00)

7(14.00)

x2

-

0.396

0.437

0.638

P

-

0.529

0.509

0.424

2.2消化道早期癌确诊率的组间对比

根据下表中数据可知,对照组患者的消化道早期癌症检出率高于研究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消化道早期癌症检出率的组间对比结果[n(%)]

组别

n

早期癌症检出率

研究组

50

14(28.00)

对照组

50

22(44.00)

x2

-

4.961

P

-

0.039

3讨论

在消化道疾病的长期临床诊治工作中发现,消化道癌症患者发病后早期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与一些炎症性病变的临床症状高度相似,多数情况下不能引起患者自身的重视,继而导致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被延误,不能获得相对理想的预后[3-4]。伴随着内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近年来,我国消化道癌症患者的早期确诊率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远远不够,仍需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发现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临床诊断方法[5]

内镜染色检查现阶段是我国临床上较受关注的一种新型内镜检查方式。本研究主要参照病理组织活检,评价其在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根据上文“2结果”部分的数据可知,染色内镜检查技术检查消化道炎症性病变、增生性病变以及早期癌症的应用价值与病理组织活检疾病相当,但参照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早期癌症检出率的比较则发现,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应用局限性。本次研究过程中发现,通过对消化道黏膜进行染色,在镜下,可明显发现大部分患者正常组织和病灶组织的区别,如溃疡、糜烂组织染色后呈现出表面高低不平的情况,勾纹和胃小凹之间能够显示出较细微的凹凸变化,有助于医师采集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但与此同时也发现,病变组织的染色情况可能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染色效果不理想,或病情复杂,染色后医师未结束观察,颜色可能就已经消失。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医师的临床诊断,继而可能导致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

综上所述,染色内镜有助于医师发现消化道早期癌症患者的消化道病变,结合病理组织活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消化道早期癌症的确诊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冒雨虹,张德庆,丁祥林.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技术I-SCAN在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国际消化病杂志,2021,41(03):214-217.

[2]王主.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0):203-205+236.

[3]谷群.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测中染色内镜联合NBI的筛查价值[J].名医,2023,(09):24-26.

[4]王茂生,刘晓波,郜元军.碘染色、窄带成像及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前评估价值[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2,34(05):321-324.

[5]杜景云,曹叶琼,郑经纬,等.染色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