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5
/ 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

常海龙 

涿州市东城坊镇卫生院    07275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存压力的提高,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精神障碍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高发病,发病可见任何年龄段,造成患者出现生理、认知、心理、行为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异常,病情长期恶化发展将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对社会安全、人身安全均会构成较大威胁。更有调查结果表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凶杀暴力犯罪行为发生率逐年上升,有超过32%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过冲动伤人行为,精神障碍疾病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较大负担,由于精神障碍的早期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具有迁延难愈、复发率高的特点。

关键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

引言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致使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受损、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具有病程长、易复发,对自身、家庭、社会危害大等特点,对其规范管理治疗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重要的一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于2009年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1年建立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至2020年底,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实现市级和区县级系统使用100%覆盖。

1讨论

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率已高达17.5%,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社会发展压力增大,我国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对社会安全、人身安全均会构成较大威胁。由于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多伴随思觉失调、认知损伤,因此患者的凶杀暴力犯罪行为发生率比较高,有超过32%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过冲动伤人行为。文化程度低、单身、家庭功能障碍、消极应对、无职业、希望水平低水平均是影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管理,首选心理护理联合药物治疗方法为,而对于部分恢复效果欠佳的患者,可以联合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进行管理,相对于传统护理模式而言,团体心理辅导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护理内容更加全面、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能够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应用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确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在护理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真诚、充分地照护、关怀、管理患者的生命健康、人格尊严和权利需求,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预防风险事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

2讨论

免费健康体检是纳入社区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保证患者健康和药物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监护人为配偶、子女或父母,诊断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体检的促进因素,与深圳市调查结果一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缺乏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出现高危行为,居家康复期间需要监护人照顾。配偶、子女或父母与患者的关系更为密切,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更为重视,在日常照顾、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能够积极履行监护职责,有助于提高患者参加健康体检的依从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严重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和暴力风险较低,对社区管理服务和治疗的配合度较高,病情控制较好,健康体检率较高。

多次住院的患者健康体检率较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情易反复,需多次住院治疗,难以回归正常的工作、学习,经济收入较低;同时,长期治疗使患者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对疾病预后的期望程度降低,导致治疗依从性较差。办理门诊特殊病种和接受医疗救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增强患者及监护人的治疗信心,对参加健康体检起到促进作用。提示应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提升患者和监护人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建立有力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患者治疗可及性,增加康复信心。

成为关爱帮扶小组服务对象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参加健康体检的促进因素。绍兴市社区成立5人关爱帮扶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精防医生、民警、村/居委会干部、镇街干部和志愿者,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签订责任书,协助监护人管理患者,解决患者治疗、康复和生活中的难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助、各尽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全方位服务患者。

3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更高的病耻感抵抗,这可能与疾病的特征和严重程度有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更容易接纳自我,并形成分离于精神疾病的身份认同。研究显示,积极自我认知维度得分最高。相关概念模型认为,病耻抵抗是一个持续、积极的过程,体现在个人、同伴和公众三个层面。在个人层面,患者发展出一种与精神疾病相分离的身份,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感。相较于运用个人经验和知识来帮助同伴对抗污名化以及在公众层面披露自身经历并倡导人们改变对精神疾病的负面态度,个人层面的病耻抵抗相对容易产生。

因此,当“病耻感对个人有害”的认知评价超过了“感知到的应对病耻感的资源”时,患者会更倾向于将病耻感内化,而不是形成病耻抵抗。这提示一方面应从社会角度尽可能减少公众污名对患者的影响,提供更多的应对资源,另一方面从患者角度进行认知疗法,改变患者对病耻感的认知评价,从而提高病耻抵抗。

病耻感应对是指被污名者运用不同策略来反抗社会赋予的贬低性标签。研究发现,挑战维度的得分越高,患者的病耻抵抗水平越高。既往研究发现,患者采取拒绝或挑战病耻感观念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病耻抵抗的形成。这可能是因为挑战精神疾病刻板印象可以促进患者自我赋权,帮助维持自尊。研究显示,退缩、教育的应对方式与病耻抵抗呈显著正相关,但未进入回归模型,即尚未发现除挑战外的其他的应对方式对病耻抵抗的影响。未来,还需更多研究以进一步探析各种应对方式与病耻抵抗的关系。

全面评估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抵抗水平,还发现病耻感应激、挑战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对病耻抵抗有显著影响,共解释了病耻抵抗量表得分总变异的37.2%。这对心理健康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方面,仍需通过去污名化行动来减少公众污名,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降低病耻感应激;另一方面,建立有效干预措施应侧重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和推广积极的应对方式。由于研究人群的可及性,样本只纳入了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没有包括其他类型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另外,因横断面研究无法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故未来需开展纵向研究进一步证实相关变量与病耻抵抗的关系。

结语

女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水平高于男性。受精神疾病污名化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承受不同程度的社会歧视,女性和城镇患者更加注重隐私保护,治疗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因此健康体检率较低。提示社区关爱帮扶小组成员在管理、服务患者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改变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态度,消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

参考文献

[1]李留芝,张龚,杨秋兰.团体心理治疗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3):1-4.

[2]曾宁,陈可涵,郑洪黎,等.结构式团体心理疗法联合社会交往训练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6):171-174.

[3]王安琪,杨艳杰,张聪沛,等.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干预效果[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1,21(10):706-710.

[4]冒才英,王冬,吕鑫,等.团体心理治疗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2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