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5
/ 2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的临床效果分析

蒋爱丽 

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  266731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效果。方法:本文共选取经冠脉造影(CAG)确诊的100例冠心病SMI病例作为受试者,试验以2023.01~2024.01为期限。所有病例均实施常规心电图(ECG)及DCG诊断。比较两种方式诊断结果及ST段下移情况。结果:与ECG诊断相比,DCG诊断SMI的准确性更高(P<0.05)。与ECG诊断相比,DCG诊断ST段下移的维持时间更长,下移幅度及发生频率均更高(P<0.05)。结论:临床应用DCG诊断冠心病SMI的准确性较高,且可对ST段下移情况密切观察,可为早期治疗和干预SMI提供可靠依据,可推广借鉴。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

在临床上,冠心病较为常见,本病发生后的表现形式中,以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最为常见,其指的是临床客观的心肌缺血证据存在,但无其他症状表现或心绞痛,且可隐匿存在于其他疾病,潜在风险重大[1]。在诊断SMI时,心电图应用较多,但常规心电图(ECG)存在较高漏诊率和较大诊断难度,所以会造成治疗最佳时机被延误。而动态心电图(DCG)因具备广泛采集时间和全面信息而在诊断心内科病症中获得了广泛应用[2]。因此本文则探究了临床应用DCG诊断冠心病SMI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共选取经冠脉造影(CAG)确诊的100例冠心病SMI病例作为受试者,试验以2023.01~2024.01为期限。病例信息:年龄42~77岁,均值为(62.51±5.33)岁;性别:女性:58例,男性:42例;病程1~5年,均值为(3.31±0.65)年。入组自愿,伦理已批准。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实施ECG及DCG诊断,方法为:(1)ECG:让患者放松全身,取平卧姿势,选用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MECG-200型,北京麦迪克斯),电极安放时按统一的国际标准进行,要求皮肤紧密与电极基础,对心电指标连续监测,增益10mm/mV,走纸速度25mm/s,记录好监测数据。(2)DCG:采取24h MAECG-200 DCG监测仪,对患者24h心电图走向利用电极片进行采集,涉及不同体位、活动、静息(休息、运动、工作、学习)等情况下心电图波形进行记录。

1.3观察项目

(1)SMI诊断标准[3]:DCG:ST段下移呈J点型波形,测量部位为J点后80ms,下斜及水平压低>0.1mV;ST段发作持续>1min,波形异常,两次下移间隔1min以上;ST段下移呈下斜型或水平型波形,压低>0.1mV。ECG:ST段下移呈J点型波形,测量部位为J点后80ms,下斜及水平压低>0.2mV;ST段下移呈下斜型或水平型波形,压低>0.05mV;ST段呈弓背向上,异常真高,对应导联ST段表现为下移低压。

(2)ST段下移情况:记录维持时间、下移幅度及发生频率等。

1.4统计分析

以SPSS程序(22.0)统计,其中计数类为[n(%)]呈现,统计为x2值法;计量类为()呈现,统计为t值法,以P<0.05代表显著统计。

  1. 结果

2.1诊断结果

表1示,与ECG诊断相比,DCG诊断SMI的准确性更高(P<0.05)。

表1ST段下移情况比较[n(%)]

方法

n

确诊例数

准确性(%)

DCG

100

92

92.00%

ECG

100

76

76.00%

x2

P

2.2ST段下移情况

表2示,与ECG诊断相比,DCG诊断ST段下移的维持时间更长,下移幅度及发生频率均更高(P<0.05)。

表2 ST段下移情况比较(

方法

n

维持时间(mV/min)

下移幅度(mV)

发生频率(次)

DCG

100

33.01±4.14

0.22±0.06

128.71±13.55

ECG

100

26.88±3.75

0.17±0.03

102.31±10.66

t

7.541

5.847

22.415

P

0.000

0.003

0.000

  1. 讨论

在心血管内科,冠心病较为多发和常见,且以老年人为高发群体,此类疾病中,SMI广泛存在,是疾病发展的关键环节。SSMI存在客观证据,但无主观症状如心肌缺血和胸痛症状,起病隐匿,所以极易漏诊[4]。若SMI未及时发现和干预,则极易发展为心绞痛和心梗,甚至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从而对患者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在对SMI进行诊断时实施,常用方法为ECG,其可对静态的心电信号即刻获取,可对心脏异常予以反映,但缺陷为采集时间短暂,且存在较为局限的信息量,无法全面判断疾病状态,难以对间歇性的心脏异常特征予以完整显示,所以检出率低下。而DCG属于新型技术,其是无创监测心血管病的首选方案,该技术可对人体心电活动进行24h连续监测和记录,可利用计算机对结果展开处理和分析,可对不同活动下患者的心电情况进行全方位捕捉,且可对异常电波全面记录,有利于对疾病状态准确反映,也可极大的提升疾病检出率

[5]。本文中,与ECG诊断相比,DCG诊断SMI的准确性更高(P<0.05)。与ECG诊断相比,DCG诊断ST段下移的维持时间更长,下移幅度及发生频率均更高(P<0.05)。可见,临床应用DCG诊断冠心病SMI呈现了积极作用和显著优势。

综上,临床应用DCG诊断冠心病SMI的准确性较高,且可对ST段下移情况密切观察,可为早期治疗和干预SMI提供可靠依据,可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毛晓娟.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探讨[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5):161-163.

[2] 杨彩琴,程诚,羊什吉措.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11):76-78.

[3] 张华琴,陈荷玲.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及准确性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4):14-16.

[4] 贾慧芳.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在无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伴发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 医学信息,2023,36(11):126-129.

[5] 叶李仙. 浅析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2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