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与质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1

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与质控

何燕

自贡市中心血站 四川 自贡643000

摘要:输血过程存在很多病毒性疾病传播的危险。对血浆病毒进行灭活处理,能有效地控制血浆引起的病毒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人类输血过程存在很多病毒性疾病传播的危险,如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毒(HIV)和SARS等,即使对血源进行初检和复检,但由于受检测试剂灵敏度和病毒感染窗口期等问题的制约,导致检验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从而不能完全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

另外,还有一些未列入必检项目的病毒(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等)及现在医学手段不能检测的新病毒,都有可能引起输血感染各种病毒性疾病。

    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采供血机构加强筛选外,还必须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处理,才能达到输血安全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一次性血浆病毒灭活塑料血袋(多联袋)、血袋挂架、血浆病毒灭活柜一台、4-6℃冰箱。  

1.2方法

    将合格200毫升(或150毫升)血浆的母袋与一次性血浆病毒灭活塑料血袋(含固体亚甲蓝的多联袋)在无菌环境下相连接,然后将血浆母袋处于悬挂状态,静压差在1米左右,以60-80滴/分的速度过滤。

当血浆流过亚甲蓝时应停留15秒,让固体亚甲蓝在血浆中充分溶解,然后继续过滤,至血浆全部流入转移袋。
   接着核对贴签,注意转移袋条码应和血浆母袋条码完全一致,热合断开血浆母袋。

将含有亚甲蓝的血浆连同多联袋摆放整齐后放入血浆病毒灭活柜,采用   25000~50000Lux荧光照射30~35min,完毕取出血浆多联袋,在4-6℃冰箱内过滤去除亚甲蓝,可以灭活血浆中所有病毒 

2质控
首先:操作人员应经过充分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
血浆必须复检合格后方可制备,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血浆污染;
在加入亚甲蓝过程中,当血浆流过亚甲蓝时应停留15秒钟使亚甲蓝充分溶解;
光照射时严格遵守光照时间和光照度;
贴签时严格查对,以防止差错的发生;
去除亚甲蓝时滴速不要过快,防止亚甲蓝残留量过多。

  3结果
  血浆病毒灭活机制是亚甲蓝+可见光照射(MB- P),破坏病毒核酸及病毒包膜。
  即在血浆中加入亚甲蓝终浓度 为1 μmol/L, 采用25000~ 50000 Lux荧光照射30~ 35min,可以灭活血浆中所有病毒。
   MB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法效果可靠、对人体安全,病毒灭活后的血浆总蛋白回收率平均为90%,各项凝血因子活性保存率均> 70%,其中凝 血因子■平均保存率> 70%。

MB光化学灭活法既能灭活“窗口期”病毒,又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受血者感染病毒的机会,其病毒灭活效果已得到充分证明,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安全将更有保障。
4讨论

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检测方法有限,病毒标记物检测技术也就存在局限性。窗口期、试剂敏感性、检测病毒种类的局限性以及新病毒的不断发现等,都给输血带来很大的风险。

我国的输血病毒检查现在一直采用标志物即抗原检测方法,利用免疫方法检测病毒蛋白质的表面抗原抗体。也就是说,在病毒的蛋白质未合成、表面抗原抗体未形成之前,现有的抗原抗体检测试剂是不能识别并检测病毒的。

但这种“窗口期病毒”输人人体后,经过一段时间,病毒的蛋白质合成以后,病毒就有了感染性,这时人就会感染此种病毒,而献血者中的15%的HCV可能处于窗口期而不易被发现。

一些低水平的肝炎、HIV携带者或抗体效价低于检测阀值的献血者的血液,使早期传染病难以检出,因此输血有引起传染病的危险

血浆病毒灭活是安全输血的分课题。
据悉,我国每年有众多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其中约有40%需要输注血浆。
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以有效控制输注血浆引起的.病毒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我国的输血安全水平。

血浆是一种临床需求量大、携带病毒风险高的血液制品。据统计,血浆输注的危险程度为10000单位可发生7. 5次不良反应;输血造成病毒传播风险为1:34000。 目前,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处理。  

总之,开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又一重要举措。它的临床推广应用将大大减少病毒感染的机率,有效控制血浆引起的病毒传播性疾病的发生,为我国的输血及临床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