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要点的相关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要点的相关技术

张海龙

420625198804163839

摘要: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多元,在应用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时,应当先对房屋建筑工程的区域环境与施工要求进行分析,重点把握土层结构等信息,以此为参考选定最佳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并落实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如严格控制施工准备与施工过程等,实现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应用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相关技术

1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及要点

1.1高压喷射注浆

高压喷射注浆作为常见地基加固方法,是高压水流剪切与化学注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借助高压喷射浆液,达到增强地基土体强度的效果,适用于软塑性土、碎石土、砂土、淤泥、粉土、淤泥质土等地基,同时,高压喷射注浆既可用于初次施工阶段,又可作为中期加固,且在施工完成后,既不会影响房屋建筑上部构造,对正常使用房屋建筑也不会产生干扰。该技术会在特定时间内将泥浆与部分泥土浮出水面,并在重力、离心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使得泥浆与部分泥土充分混合,再按照特定比例展开调整,泥浆充分冷却固化后,会在土壤中生成复合地基,进而增强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变形。

1.2预压法

预压法也是常见地基加固处理方法之一,更适于软弱地基。在应用预压法时,相关人员需根据工程实况在联合预压与真空预压等模式中选择最佳方式,同时,在应用实践阶段,相关人员需在地基表面放置重物,以压实地基,增强固结密实性。此外,还需实时关注地基状态,在地基状态达到要求后,及时有序撤离重物,并落实地基开挖等工作。

1.3静压力桩

静压力桩具有振动小、噪声低等优势,相较于其他技术而言,该技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极小。该技术能够实现房屋建筑整体结构与深层基地基础硬质基础相连接,能够有效降低因顶层压力过大所导致的软土地基变形。在应用该技术时,应当注意基础层面夯实作业的落实。

2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实践分析

2.1地基基础加固施工环境分析

地基基础加固施工前,应当先对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与施工环境进行分析。在此阶段,可采用现场勘查的方式,房屋建筑工程的环境与情况表现为: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物基础区域土壤的深度最大值约40m,大致可包括六个地质单元层,其中粉质黏土、黄土状粉质黏土、杂填土、黄土状粉土的占比更高。同时,建筑物区域地形地貌平坦、单一,以中软土为主。此外,结合设计规范要求,房屋建筑工程需保障抗震设防烈度达到7度,以此为导向,展开加权统计,对房屋建筑区域内地基土各层的物理力学进行分析,具体表现为黄土状粉质黏土(层厚约3.3m,承载力特征值约130kPa)、黄土状粉土(层厚约3.2m,承载力特征值约140kPa)、细砂(层厚约4.8m,承载力特征值180kPa)、中砂(层厚约19m,承载力特征值约190kPa)、粉质黏土(层厚约10m,承载力特征约180kPa)。综合考量各项数据与建筑增层需求,从地基结构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房屋建筑工程需落实地基与基础结合加固施工,以提升建筑物地基的整体承载力。

2.2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分析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分析包含基础加固施工技术与地基加固施工技术两方面。一是从房屋建筑工程整体情况出发,若上部荷载增加,原有基础将无法满足承载力的要求,由此,需要适度增加基础底面积,加固基础以达到增强承载力的效果,综合筛选确定选择增设筏板的方式对建筑物原本独立基础进行加固,具体流程为:先借助PKPM软件,构建上部结构模型,读取结构增加后传递至各柱子的荷载,展开荷载计算与建模分析,经过分析可知,原有建筑物底层框架的截面尺寸为800mm×800mm,难以达到荷载需求,由此,在施工阶段,需要适度增加底层框架柱截面,以达到加固基础的效果。以荷载需求为原点,可确定加固后底层框架柱的截面尺寸需达到1200mm×1200mm,在此过程中,可选择植筋法对新增的受力钢筋进行锚固,确保新增钢筋能够固定在原有独立基础中,同时,还需对独立基础顶面柱中增加的截面部分进行凿毛助力,在受力钢筋处钻孔,并注入结构胶,保障新增受力筋与原有独立基础的连接效果。

二是以“处理技术规范”为参考,可先借助PKPM软件获取上部载荷,由此计算得出地基平均反力数据约为290kPa,此后再计算建筑物地基单桩承载力系数、桩截面积、单桩竖向的承载力特征值,面积置换率等数据,以计算数据为依据,结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区域地层分布情况,可知该建筑工程可选用高压旋喷桩技术加固地基,其中旋喷桩的长度可控制在10m左右,直径控制在0.8m左右,桩的布置形态为正方形,桩间距约为2m,同时,空置面积的置换率在0.71%左右。

2.3拟态模型分析

在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确定后需落实拟态模型分析,细化各项参数,校验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选择的准确性。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拟态模型分析的流程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拟态模型构建。先依照房屋建筑工程的综合情况,设定多项模型条件,包括:施工目的为地基基础加固,无需构建上部结构墙与梁模型,只需构建底层框架柱的模型,还需遵循对称原则对模型进行简化,结合地基与基础加固技术分析,将高压旋喷桩直径设定为0.8m,桩长度设定为10m,桩数量设定为36根,桩间距设定为2m,以面积置换率一致为基本原则展开等效处理,此外,还结合工程区域土壤实况信息,设定了由中砂、细砂、黄土粉状土组成的三层土体结构。与此同时,为保障拟态模型分析的可行性,再次确定了模型基本参数与尺寸,包括土体范围(y向28m,x向29m,z向20m)、桩径参数(2.1m)、筏板厚度(1m)、筏板尺寸(14.5m×14m)、桩长(10m)等。

二是模型加固分析。在模型构建完成后,需分析拟态模型,借以评估施工技术的实施效果,具体流程表现为:首先,应当平衡初始应力,结合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在软件内设置边界条件与土体重力参数,并将计算得出的应力参数视为初始应力数字,作为拟态模型的重要参数,达到平衡初始应力的效果,在之后的位移场平衡后获知,在地基基础初始应力得到平衡后,地基上方土体的竖向位置参数值接近于0,能够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其次,加固效果分析,通过在模型上添加各项参数,确定荷载下的最终层竖向位移与变形情况,通过观察软件中的各项数值情况,借此判定加固效果良好,加固施工技术整体能够满足房屋建筑的客观需求。

3结语

房屋建筑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地基承载力下降与地基下沉等问题,加固施工作为增强房屋建筑稳定性与安全性的重要路径,深受各方关注。对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先探索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加工施工技术及要点,了解现阶段常见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与应用要点,生成理论认知框架,再以工程案例为原点,探索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的实践,深度了解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应用的基本流程,推动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应用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俊波.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砖瓦,2023,(11):168-170.

[2]鲁承芸.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应用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3,(07):145-147.

[3]宋文旭.房屋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处理措施[J].居业,2023,(07):61-63.

[4]魏波.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工程施工技术[J].砖瓦,2023,(06):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