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康复护理的综合干预与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慢性疼痛康复护理的综合干预与效果评估

1王鑫2宋文浩

1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康复科030001 

2山西省人民医院和平院区  肾内科03001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慢性疼痛恐动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4月南京某三甲医院疼痛科收治的96例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程度、恐动水平、康复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两周后,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恐动症评分量表(TSK)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锻炼依从性及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恐动水平,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感,同时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慢性疼痛,恐动症,保护动机理论,护理干预,自我效能感

慢性疼痛作为一种常见且难以治愈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恐动症是慢性疼痛患者中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运动和活动的极度恐惧,进一步加剧了疼痛和功能障碍。传统护理干预方法在缓解慢性疼痛和恐动症方面效果有限,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干预策略1。保护动机理论作为一种行为改变理论,已在慢性病管理中显示出积极效果。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有望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康复锻炼依从性,从而改善慢性疼痛和恐动症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理论在慢性疼痛恐动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期间南京某三甲医院疼痛科收治的96例慢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疼痛科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 评估阶段:初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恐动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恐动症评分量表(TSK)和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进行测量。2. 干预阶段: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主要包括认知教育、行为训练和动机强化。认知教育部分通过讲解恐动症的危害及运动锻炼的重要性,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行为训练部分通过逐步增加运动量和频率,帮助患者克服恐动心理。动机强化部分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和奖励机制,提高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3. 评估与反馈: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记录VAS、TSK和CPSS评分,根据患者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护理计划,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疼痛程度、恐动水平、康复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和护理满意度。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进行测量,评分范围为0到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恐动水平采用恐动症评分量表(TSK),该量表包括1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恐动水平越高。康复锻炼依从性通过记录患者实际完成的康复训练次数和频率进行评估。自我效能感使用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强。护理满意度通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问卷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人数(例)

性别(男/女)

年龄(岁,Mean±SD)

病程(年,Mean±SD)

对照组

48

23/25

52.4±7.3

5.2±2.1

观察组

48

24/24

51.8±6.9

5.0±2.3

t值

-

-

0.433

0.461

P值

-

0.842

0.665

0.646

2.2 疼痛程度(VAS评分)

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

组别

干预前VAS评分(Mean±SD)

干预后VAS评分(Mean±SD)

t值

P值

对照组

7.2±1.3

5.1±1.4

7.584

0.000

观察组

7.3±1.2

3.8±1.1

12.091

0.000

t值

-

4.456

-

-

P值

-

0.000

-

-

2.3 恐动水平(TSK评分)

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的TSK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TSK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TSK评分比较

组别

干预前TSK评分(Mean±SD)

干预后TSK评分(Mean±SD)

t值

P值

对照组

46.3±5.4

40.2±4.9

7.216

0.000

观察组

46.5±5.6

35.1±4.7

11.657

0.000

t值

-

5.405

-

-

P值

-

0.000

-

-

2.4 康复锻炼依从性

表4 :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

组别

康复锻炼依从性(%)

t值

对照组

62.5

-

观察组

85.4

3.141

2.5 自我效能感(CPSS评分)

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的CPSS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CP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PSS评分比较

组别

干预前CPSS评分(Mean±SD)

干预后CPSS评分(Mean±SD)

t值

P值

对照组

54.2±6.3

60.7±6.5

5.234

0.000

观察组

54.5±6.1

66.3±6.8

8.457

0.000

t值

-

4.185

-

-

P值

-

0.000

-

-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慢性疼痛恐动症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疼痛程度、恐动水平、康复锻炼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也显著提高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慢性疼痛,提高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和自我效能感。保护动机理论通过认知教育、行为训练和动机强化,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应对疼痛,克服恐动心理,促进康复锻炼。这一理论在慢性病管理中显示出积极效果,尤其适用于慢性疼痛的综合护理干预3。建议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策略,以提高慢性疼痛患者的康复效果。此外,应进一步研究不同干预方法的具体应用效果,为护理实践提供更多依据。本研究为慢性疼痛的护理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一凡,张礼刚,梁朝朝.慢性前列腺炎的神经因素研究进展[J/OL].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4,(06):1102-1106[2024-06-14].

[2]何海龙,李清,徐涛,等.构建显微精索手术治疗精索疼痛的术后疼痛缓解预测模型[J/OL].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21[2024-06-14].

[3]李宁,张会,周俊辉.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4,29(06):671-679.